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是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康德哲學理論結合了英國經(jīng)驗主義與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他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jīng)驗對知識的產(chǎn)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jīng)驗轉(zhuǎn)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范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范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jīng)驗,沒有范疇就無法感知世界;但人類的范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nèi)祟悓κ澜绲挠^念的因素,因此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倫理學上,康德提出的“絕對命令” 至今依然是道德哲學中的一條基本準則。在宗教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jīng)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在自然科學方面,康德提出了關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康德的代表作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康德同情法國大革命,他的《什么是啟蒙?》一文是對啟蒙運動的經(jīng)典辯護。本文是該文的節(jié)選,作者對人類理性寄予了絕對信心,主張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獨立運用自己的理性,對一切問題進行公開的、自由的探究。康德在主張個人自由的時候并沒有滑向無政府主義,他提出用“公共安全”作為底線來約束自由辯論。他的那句引起爭議的名言可以為證:Argue as much as you like and about whatever you like, but obey!
adj. 被啟發(fā)的,進步的,文明的 動詞enligh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