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某地,路邊一塊標牌,寫著“人和種豬配種場”。如果知道"人和"是個地名,讀來沒有問題;不明內情者一不小心讀起來可能生出遺傳學上或者道學上的困惑——人和種豬-配種?
另一件事是說一個算命先生,作出一個推算,即“父在母先亡”,可稱得上神算。因為可解讀成"父在母先亡(已經)”,“父在母先亡(將來)“父在,母先亡”等,放之四海而皆準。
后一件事說明了漢語動詞無時態變化的模糊性,兩件事都說明了句中正確停頓的重要性。
停頓之于英語,同樣是關鍵。
很多人讀英語,是一字一頓的手槍節奏:噠-噠-噠-噠-噠。
自然的閱讀,應該是沖鋒槍式的的: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如果我們上述的標牌讀成“人-和-種-豬-配-種-場”,字間均勻用力,不急不徐,可看出此人不懂漢語,至少沒讀懂這個標牌。
英語也是相同的道理:一詞一詞地讀,莫名其妙;一節一節(一個短語一個短語)地讀,才是正道。
既然有分節,自然就有一個怎么分的問題。
“父在母先亡”告訴我們,不同的分法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也就是歧義。而對于一般沒有歧義的句子,也就只有一種分節的方法。非如此就會誤入歧途。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大家分節中的主要問題。
Among the teachers are some stars.
主語是誰?
有人會說:是teachers;還有人說是some stars;再有人回答更經典: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