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翻譯就難免牽涉到雙語運用問題。譯者對相關的兩種語文即使不精通,也要有良好的水平,這是翻譯的先決條件。接著,他還要曉得雙語在詞語運用上的不同,以及句子結構上的差別,然后才能在“理解”原文之后,通過適當的方法和技巧,把譯文端出來,呈獻給讀者品嘗。
所謂適當的方法,就是指“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譯”(Free translation)。直譯可以對號入座,字字翻譯,但很多時候必須在句子某些成分上作些詞類、詞序、句式等方面的調整或變動,才能把譯文帶入既“忠實”又“流暢”的佳境。如果直譯行不通或是不理想的話,就只好意譯了。例如:
(1) x:How much have you suffered, Irene?
y:A lot.
x:愛玲,你吃了多少苦?
y:一言難盡。
(2) x:你這人真是“狗嘴里長不出象牙。”
x:A filthy mouth can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 You are really such a person.
如果把第一句里的“a lot”直譯為“許多”或“很多很多”,這句話自然嗎?如果把第二句譯成“A dog’s mouth doesn’t spit out an ivory”,只懂英語的人聽了不會莫名其妙嗎?
意譯技巧最常見于中英慣用語的對譯。除了上述“狗嘴里長不出象牙”之外,再看些其他意譯的例子。
(3) Don’t put on airs.(別擺架子)
(4) What i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
(5) Kicking a man when he is down.(打落水狗)
(6) Pull out the evil by the roots.(斬草除根)
意譯雖重要,直譯也可貴;能字字對譯最好,若不能,就稍微整容或變型,以符合譯文的外貌,保持原文的精髓。
現在就讓我先舉些中英直譯的好例子:
(7) 他是只紙老虎。
(He is a paper tiger)
(8) 別流鱷魚淚。
(Don’t shed crocodile tears)
(9) 應該彌補代溝。
(We must bridge the generation gap)
(10) 這事使他丟臉。
(This matter makes him lose face)
(11) 如何提高生產力?
(How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