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VOA學英語《詞匯掌故》節目
。每周我們都會給大家講解美式英語里的單詞和表達
。今天,我們要聊兩個摘自標題的短語,這意味著這兩個短語都出自媒體廣泛報道的新聞事件
。第一個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癥(Stockholm syndrome)
。當然,斯德哥爾摩是瑞典的一個大城市 。綜合征是一種癥狀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是一種洗腦
。一種心理狀態 。它描述的是被劫持者(captive)對劫持者(captors)產生積極情緒的狀況 。這個表達出自瑞典斯德哥爾摩一次失敗的銀行搶劫案
。1973年8月,搶劫犯在銀行挾持了四名員工并待了六天 。最終,人質和搶劫犯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立了牢固的情感聯系
。據說一名人質曾說,她害怕警察會營救他們從而讓搶劫犯置于危險境地 。你也許在新聞報道里聽過這個詞,報道中,被綁架者在遭受長時間囚禁后拒絕離開綁架者
。出于害怕丟掉性命,這些人清楚讓自己存活下去的最佳方法 。和劫持者建立情感聯系是他們的應對機制(coping mechanism) 。我們也用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形容那些處在一段糟糕甚至有時遭受虐待的感情里的人
。美國一個有名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案例與一位名叫帕蒂·赫斯特的富有女繼承人有關
。1974年, 恐怖組織“共生解放軍”綁架了赫斯特,19歲的赫斯特是一個富有報社老板的孫女 。赫斯特被綁架幾周以后,協助綁匪搶劫了加利福利亞的一家銀行,隨后潛逃
。最終,被聯邦調查局逮捕,律師指控她持械搶劫銀行 。赫斯特說她是被洗腦的受害者
。她聲稱自己被綁匪虐待,害怕被殺死 。許多專業人士說她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然而法庭不同意這種說法 。她被判入獄(be sentenced to)35年,但她僅服刑了兩年 。被洗腦的人可以在人為幫助下解除這種應對機制
。但是,和那些盲目信仰(drink the Kool-Aid)的人相比,他們恢復起來要困難得多 。假設某人全身心信仰某事物
。這個某事物可以是一份社會事業,一個政治行動或者某個負責人 。如果他們對事業,行動或者某個人太專注——到了他們不在乎自己的程度——我們說他們是盲目信仰(drunk the Kool-Aid) 。但什么是“Kool-Aid”以及飲用它和洗腦有什么關聯呢?
“Kool-Aid”是一種甜味飲料,一度很受美國孩子們的喜歡
。但是,“drink the Kool-Aid”是指完全接受另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的信仰 。這個表達出自1978年的一個非常黑暗和令人恐慌的事件
。一個叫吉姆·瓊斯的美國人在南美洲的圭亞那創辦了一個叫做瓊斯鎮的理想社區
。但根據前成員和目擊者說,瓊斯鎮不是一個理想國,而是一個邪教和監獄 。成員們被禁止離開,飲食也不合理 。瓊斯對宣揚每個人自己教主的角色 。成功逃離這個邪教的成員請求美國政府介入
。于是美國眾議員利奧·瑞安和幾個記者前往圭亞那調查 。當一行人在機場準備離開時,一個教派成員開槍射向了這些人 。在飛機跑道上,他殺死了瑞安和幾個記者和一個逃跑的教派成員 。在美國政府行動之前,吉姆·瓊斯讓他的信眾喝一種甜味飲料自殺
。飲料摻了毒 。900多名信眾喝下了飲料——一些是自愿的,一些是被逼的 。這場集體式自殺導致了短語“don't drink the Kool-Aid(不要喝酷愛/不要盲目信仰)”的誕生
。據史料記載,有毒的飲料實際上不是“Kool-Aid”,而是另一種類似的叫做“Flavor-Aid”牌子飲料
。然而這個細節并沒有改變這個短語的表達,而且它的可怕來源也沒有妨礙人們使用這個短語 。實際上,2012年,《福布斯》的編輯們將“盲目信仰”列入了該雜志最煩人的商業行話清單
。雖然今天的這兩個表達都有著黑歷史,但是今天它們仍然在嚴肅和不嚴肅場合使用
。我是安娜·馬特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