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蝙蝠之間的交流很復雜 。不只是在它們吸血的時候 。“我是吸血鬼德古拉 。”一項新研究發現,埃及果蝠實際上有自己的地域方言,而方言取決于它們成長過程中周圍的交流聲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期刊上 。
在人類中,人和人的語言是不同的 。野生蝙蝠群也有類群特異性的發聲 。但是,這些聲音特性是如何產生的呢?是先天遺傳差異性的反映,還是后天習得的?如果蝙蝠口音是后天習得的,那這些毛茸茸又會飛的動物是在模仿誰呢?是它們的父母?還是共享棲息處的同伴?
為了找到答案,特拉維夫大學的尤西·約瓦爾和同事捕獲了15只懷孕的果蝠,并將它們分成三組,每組被放入單獨的盒子里 。雌性果蝠在這些盒子里產下幼崽,然后和幼崽一起在盒子里生活一整年 。在這一年里,研究人員讓這些幼崽接觸它們所選擇的蝙蝠聲音交響曲 。野生果蝠在包含幾十至幾千只同類的群體中長大,所以它們習慣置身于刺耳嘈雜的叫聲和其他聲音之中 。
對于其中的一個盒子,約瓦爾和團隊將小果蝠暴露在一些較高頻率的吱吱聲中 。而第二個盒子的小果蝠聽到的是低音吱吱聲 。第三個盒子是隨機取樣的果蝠,它們接觸的聲音以中頻范圍為主,不過也包括聽覺范圍兩端的聲音 。
“我們發現,它們受到了它們所聽到的回放聲的影響 。”
尤西·約瓦爾說道 。
“對照組使用了和它們母親完全一樣的聲音,同時也和以色列區域的果蝠聲音相同 。但是兩個被操縱小組使用了不同的方言,實際上我們能夠在實驗室里用三種不同的組合方法創造出三組不同的方言 。”
當然,鳥類以歌聲聞名 。這歌聲是雄鳥從導師——通常是父親——那里學來的 。但是約瓦爾表示,在鳴叫學習方面,蝙蝠可以學到不同的聲音 。
“我們的研究顯示,即使小蝙蝠和母親在一起,而且聽到的是母親的正常聲音,它們仍會被它們聽到的背景聲音所影響 。就果蝠來說,這種情況可能極為合理,因為它們同數百只同類棲息在這些洞穴里,我們將這一過程稱為“群體發聲學習”,我們認為,因為你從整個群體中學習,所以與生活在擁擠群體中的許多其他動物有關 。”
正如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的那樣,這種社會學習有時被稱為“文化” 。即使你生活在山洞里 。
謝謝大家收聽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我是凱倫·霍普金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