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逼著自己說話!美國社會通常很看重與人為善和言論自由
。這讓內向的人很擔心 。內向的人通常更喜歡獨來獨往,與社會活動相比更喜歡自己活動 。蘇珊就是一個內向的人,同時也是這方面專家 。她已經成為說出內向者心聲的人 。她2012年出版的書《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大獲成功 。在她的這本新書中,她向青少年講述了內向型格的優勢 。她說她的目標是幫助父母和老師理解內向型格的孩子,并助力發展他們的秘密潛能 。孩子性格內向不代表他/她害羞 。事實上,他們可能有卓越的社交技能 。他們只是表現出更愿意自己呆著、安靜做事或者一次只和一個朋友在一起 。蘇珊說,這是內向性格的人獲得能量的方式 。他們的能量“電池”會因為參與吵鬧繁忙的活動而被削弱 。“試想一個內向性格的人去參加派對 。兩個小時的派對接近尾聲時,你可能開始希望你已經穿著睡衣在家了,因為你的能量值已經極低 。”而同樣的情況對于外向的人來說卻是一種充電的狀態 。所以他們希望能在派對上度過更多的時光 。這就與他們的電路體系組成有關,與我們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反應有關 。蘇珊說,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外向性格的人要比內向性格的人更加成功,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環顧四周,會發現內向性格的人以不同方式對人類文化作出貢獻,比如比爾蓋茨、JK羅琳、蘇斯博士等,能說得上數的都是內向型格的人 。”蘇珊說,這些人之所以多社會貢獻有佳就是因為他們沉靜的性格 。不過蘇珊這種觀點并不廣為接受 。蘇珊說,美國社會迫使每個人都以群居方式來社交,即便有些人的天性并非如此 。蘇珊說,其實內向性格的人數量之多遠超乎人們的想象 。“估計內向性格的人也就兩三個吧 。”這就是美國人的普遍觀點 。但其實同一時期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研究,可以發現美國更贊成人類外向性格的屬性 。其實可能美國內向的人數更多 。蘇珊曾與成百上千的青少年、父母、老師交談,以探究孩子身上的內向性格因素 。她有一個重要發現:內向性格的人能成為更有影響力的領導人 。比如,有一個叫戴維斯的人想要競選班長 。他的競爭對手是全校最受歡迎、社交能力最強的女生 。戴維斯的性格是典型的沉思內向型性格,他深入地思考了怎樣能讓學校變得更好 。于是他站上講臺,提出倡議和方案,讓他的同學們意識到如果將票投給他會有怎樣的效果 。于是最后他成為了班長 。蘇珊的書也給家長和老師提出了建議 。她告訴家長,內向性格的孩子通常在上完一天的課后更愿意自己呆在家 。她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給自己重新充電 。她說父母不應該強迫他們去參加課外活動 。蘇珊給老師的建議是,內向性格的孩子在團體學習中可能成績不突出 。因為他們的性格使他們更愿意獨立自主地學習 。他們不喜歡以小組形式學習微積分 。他們更想要低頭沉思問題 。蘇珊的書想讓年輕人明白,內向性格不是什么壞事 。內向性格應該為人所接受、培養并珍惜 。v. 探險,探測,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