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收聽NEWS Plus慢速英語,馬克·格里菲思從北京為您報道新聞
清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在分子生物和基因表達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
由于DNA已經不再是秘密,所以許多科學家開始將關注點轉向制造過程,關注DNA中儲存的信息在產生不同功能的蛋白質時是如何傳遞的,這些功能包括人類皮膚、器官和頭發的形成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科學家施一公及團隊就基因表達的關鍵物質結構剪接體進行了說明報告 。該團隊對剪接體功能機理的分析刊登在學術期待《科學》上 。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菲利普·夏普在給施一公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剪接體結構比核糖體結構更具挑戰,此前有三位科學家因核糖體研究獲諾貝爾獎 。
他表示,這是中國生命科學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 。
這里是NEWS Plus慢速英語 。
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完成第一階段南海海上試驗 。
海洋資源部門宣布,這一4500米級深海礦業資源勘察系統潛水器在35天的試驗中最大下潛深度達4450米 。
潛水器擁有熱液探測、照相、地形探測等能力,將用于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的探測 。
研究人員在試驗中完成了系統布放回收、深海試驗、聲學和光學探測等功能的試驗 。
潛水器將于今年11月在西南印度洋開展第二、三階段海上試驗 。
譯文屬可可英語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