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經濟增長遲緩和大學費用高漲更加嚴肅地提出花大錢上名校是否值得的問題。它們的畢業生是否掙錢更多?它們是否有更好的專業?是否聯系更廣?他們是否工作更滿意?
文章說,這些問題的答案通常難以在《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的每年高等院校排行榜中找到,因為排行榜通常是按照SAT成績和大學拒絕比例排名。評判者不愿搜集這些材料,部分原因是很難衡量畢業后5年到10年的校友滿意度。此外,在衡量一個人的成功、生活質量的時候,又有多少東西歸于一個人的能力、智慧和堅毅?
但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試圖處理那些問題。他們的研究顯示,名校的確在收入和研究生錄取方面顯示差異。至于生活幸福,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由蘭德公司、楊伯翰大學(Brigham Young)和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發表的研究發現,可靠證據顯示名牌私立院校有很好的經濟回報率,有些證據顯示這種高回報率隨著時間而增加。
根據Barron’s的高等院校分類,研究人員發現,畢業之后10年,挑選性最強的院校畢業生要比挑選性最小的公立大學畢業生收入高出40%。
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名牌私立院校的學生更有可能上研究生,尤其是好大學的研究生院。
但有一個問題,這些研究跟蹤5000多名大學畢業生超過10年,他們的很多資料都是十年之前的。而在同一時期,私立名牌高校的收費遠遠超過通脹幅度。
例如,普林斯頓大學今年的學費超過5萬美元,而新澤西羅格斯州立大學(Rutgers)對本州學生收費不到普林斯頓的一半。賓州大學和賓州州立大學的相差比例基本相同。
這些研究的另一缺點是很難分清大學的影響和遺傳及個人素質的影響。換句話說,如果一個被名校錄取的學生假如選擇進入普通大學,他的收入是否會一樣?
普林斯頓和安德魯梅隆基金會(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的經濟學家以不同方式分析上述研究人員的數據,他們根據SAT成績和班級排名對比名牌院校和普通公立大學的情況。那兩組畢業生的收入基本相同,這種分析對收費低、名氣小的大學有利。但有一種例外:出于貧窮家庭的孩子上了名牌大學之后,收入更高。他們沒有解釋原因,但認為那些學生似乎在名牌大學受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