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談到如何申請美國大學的MBA時,都會說最重要的材料是論文,更有人因此花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在論文上咬文嚼字,挖空心思的想“動之以情”。論文固然重要,但若想讓招生委員會讀到你的論文,你是否應該先讓他們對你找個人感興趣?招生委員會對申請者的第一印象一般都來源于簡歷。換言之,簡歷是你叩開他們興趣之門的那把“金鑰匙”。
當然,這個法則同樣也適用于正在找工作、或正尋思著換工作的人。
我并不是撰寫簡歷的專家,否則我就收錢做申請咨詢了,但我相信以下的幾個心得能夠幫到你完善你的簡歷。CD每年都會向參加其招生咨詢會的人免費發放《MBA申請寶典》,那本書里面已經簡單的介紹了撰寫簡歷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摘自《MBA申請寶典》):
1、表達要符合英文習慣和語法規范。
2、簡歷要強調的是“我”做過什么貢獻,而不是描述工作的性質和公司的業務范圍,所以一切要以“我”為中心。
3、簡歷中自己的業績的表達要使用強有力的動詞。
4、要使用主動語態的動詞,盡可能避免被動語態的動詞。
5、簡歷中提到的事情均已經發生,所以動詞一般要用過去時態。
6、要用字數來說話。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1. 格式
有時候形式決定內容,就像外表決定內涵一樣。如果你已經有了很好了內容,何不多花點時間將形式也做的同樣漂亮。我的一個體會是,簡歷最好在Word里面用表格做,然后將表格的邊框設成透明的。因為簡歷不像大段大段的文章,簡歷有很多換行和要點(bullet point);在表格里,你可以很好的將每個段落和每個要點對齊。同時,你可以很隨意的在每個格子里進行編寫,而不用擔心其他的文字也會隨著移動。
2. 結構
簡歷的長度1頁,內容應簡單明了,項目不要分得太多,4個部分即可:聯系方式、教育經歷、工作經歷、其他信息。說得絕對一點,任何一個以上4個以外的項目都是多余的。一般情況下,聯系方式在簡歷的最上方,其他信息在簡歷的最下方,那么教育經歷和工作經歷哪個放在前面,或者應該按照時間順序還是按照職能順序來說明(教育和工作經歷)?很簡單,如果招生委員會或者人力資源主管只有時間讀完你簡歷的一半,你最希望讓他看到什么?當然,各個學校的側重點略有不同,HBS可能比較看重申請者的教育經歷(如果你是一個年輕的申請者),而Wharton 則可能比較看重申請者的職場表現。所以,除非學校對簡歷的結構有很詳細的說明(比如要求申請者按照時間順序來陳述),我傾向于將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
3、客觀和直觀
客觀,即“用字數說話”;直觀,即要讓讀者對你提供的數字有概念。一封優秀的簡歷,就要讓一個即使完全沒有接觸過你所從事的行業的人也能讀懂你的成績。例如:“provided financial analysis for various projects”,這句陳述既不客觀,也不直觀。“various”是多少個?這些個項目的規模有多大?如果將這句話改善一下:“provided financial analysis for approximately 60 projects with a total contract value of $250 million”,就客觀和直觀多了。另外一個例子,也是我們經常會忽略的:“Awarded outstanding graduate”,這句話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可仔細考慮一下,你們學校有多少畢業生?多少人被評為優秀?如果被評為優秀的畢業生占畢業生總數的 80%,這個“優秀”還有意義么?所以這句話如果表示成:“Awarded outstanding graduate (5 out of 1000)”,就顯得你很突出了。獎學金的陳述也一樣,“Awarded 1st grade scholarship”,一等獎學金啊,看起來似乎很牛,如果更進一步完善這個陳述:“Awarded 1st grade scholarship (1%)”就更好了。總結一句話,只有盡可能讓你的每句陳述都有相關性和可比性,才能做到客觀和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