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愛做飯、觀念傳統、讀書用功這些老標簽,外國學生對他們身邊的中國留學生還有怎樣的觀察?來自世界各地的5名學生,講述了他們接觸到的中國同伴,或許你也能從他們的眼中看出些什么,從而改變些什么。
“中國留學生可被分為三類”
卡羅琳·哈維來自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現就讀于英國威爾士大學。她說自己和中國學生算是“同在一個屋檐下”——同住的學生公寓樓里有5個中國人,從本科生到博士生一應俱全。“他們大都很友善,和其他國家學生沒什么不同。一樣愛笑愛鬧,喜歡朋友聚會,噢,惟一不同就是他們都特別熱衷做菜!”(你的外國朋友是不是也在嘗過你做的菜后,邊點頭邊說:“Good,Good”?)她笑道,“他們真的特別厲害,每頓飯要做好幾盤菜,不像我,用一個盤子就解決了。”
在卡羅琳眼中,中國留學生也要細分成至少3類:愿意接受并嘗試融入西方社會的;有些抵觸但仍努力改變的;徹底將自己隔絕在一個小團體里的。她說,同住的中國學生中有些非常西化,聽英國樂隊,開寢室派對和外國學生交朋友。但有些就很封閉,從來不參加集體活動,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卡羅琳認為這和他們出國前的經歷有關:“比如那個很少和大家交流的男生,應該是第一次出國還不適應國外環境,加上語言障礙,就干脆把自己給封閉起來。”
說到適應新環境,她無奈地講述了全樓最嚴重的“中印危機”:一個中國女生每次都會在冰箱和櫥柜里囤積很多食物,導致其他樓友沒地方存放食品。一個印度女生對此就特別有意見,經常抗議性地把中國女生的東西直接拿出來丟在外面。“這多幼稚啊,就像小孩子鬧脾氣。”卡羅琳嘆了口氣說道,“基本每次都是我去調停,感覺自己跟聯合國中印關系大使似的。”
“我不敢邀請中國學生”
艾柯·范·格羅寧根來自荷蘭第二大城市烏特勒支,現就讀于英國威爾士大學。奔放熱情的性格讓他的朋友成群,其中也不乏中國學生。在他看來,中國學生普遍家教嚴格。他對某次去一個中國朋友家做客的經歷,印象特別深刻:“他家真是一塵不染,進門脫了鞋還要整整齊齊地擺放好,我坐在客廳就覺得渾身不自在,都不敢大聲說話了。”
家庭管教嚴格的另一個表現就是課業勤奮。在艾柯看來,中國學生幾乎就是“用功狂”的代名詞。“我們班有兩個中國女生,每次老師開出的長長一張書單,能認真看完的,大概全班也就只有她倆吧。”他感慨道,“不過,總分卻還是我更高,因為她們從不參加課堂討論,那也占分數的50%呢。”(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式:中國學生不喜歡討論不喜歡發言。你是否也曾經知道問題答案或有個不錯的點子,但憋死也不舉手說,當老師把目光轉移到你身上時,你卻或裝癡呆狀,或做羞澀狀,等到老師把這個話題結束了,才后悔剛才沒說兩句露露臉兒。)
愛熱鬧的艾柯經常在自己或朋友家開辦各種派對,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戲。但他一般不敢邀請中國學生,尤其中國女生,“我擔心他們會不習慣我們的玩法。畢竟,我交談過的大多數中國學生思想還是非常保守。”艾柯曾嘗試邀請一個在他看來言談舉止都相當西化的中國女孩,結果發現她整晚都很不自在:“或許傳統觀念已經深深植根在他們腦中了吧。這并不是一個好壞價值判斷的問題,只是對于像我這樣習慣了思想極端開放的人來說,他們讓我覺得有些難以接近和不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