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我初到日本時,一共15個留學生同住一個“學生宿舍”,我們入住之前所有的裝修及至生活用品都是全新的,僅僅一周過后:隔壁墻上因打鬧留下的“瘡疤”;廚房中堆有一人高的“垃圾”;廁所、衛生間下水處塞滿了的毛發……我作為最年長者召集大家開會,布置分工——上海的學生馬上提出意見說不愿與天津學生共處一室;廣東的學生提出要煲湯,不能與大家一起做飯;河南的學生說要打工,基本不回宿舍,所以打掃等家務事應與他無關……平時嬉笑一起的室友,此時嚴苛地像極了兩國交戰的使者——寸土必爭!實在無法,掃除、分工等事無疾而終,但大家最終都付出了代價:房東實在不堪混亂,要求全員搬出,要知道在日本找房需要日方擔保人;租房需交一筆相當于4個月房租的“頭金”——我們所有人又交了相當于一半學費的錢各自排列組合,搬到了不同的地方。
許多家長并不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總是覺得把孩子送到國外去,逼一逼,寄希望于環境會改變孩子。但是,我覺得中國家長賭的太大了,為什么?試想,在賭桌上,無論對方的賭注是什么?你的賭注永遠是你的孩子??!
前段時間,與埼玉縣教育委員會理事長中村先生聊天時,他告訴我,日本政府歡迎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最好能有一年社會經驗的中國學生赴日留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社會有基本的認知,也對自己的學習生涯有懵懂的規劃,雖然不盡具體,但還有起碼的自控能力;相比,“高考后”們大多在日本會迷失自己,許多人覺得打工一小時能賺相當于人民幣70、80元錢,很容易買到LV包包、IPAD、IPHONE……還可以夜不歸宿,整夜唱歌、上網,再無家長約束……中村先生最后還補充一句:你看看日本各大警署,有多少中國的小留學生被拘留甚至判刑。我相信他說的都是個例,但中國在日本的“高考后”缺乏起碼的生活能力、人際關系常識甚至道德底線確是不爭的事實。
我曾經租住過池袋附近的一間公寓,隔壁住著一對天津籍的留學生情侶,兩人在日本都是從事“夜工”(通宵的打工),兩人幾乎每天到凌晨四五點回來。開始,兩人回家后音樂放得聲音很大,左鄰右舍不堪其擾,敲門警告;后來,兩人不放音樂了,開始了漫長而又聲嘶力竭的男女情事,最后,一位上了年紀的日本鄰居忍無可忍報了警,結果警察詢問時,兩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超時打工、非法打工的情況,紛紛被處以罰款,男生還被遣返回國。
個案是具體而微的,但中國人的形象是抽象而難以扭轉的。一個人投射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是很難改變的,在國外,你的一言一行代表著你的國家,你的所作所為將間接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后來者。一位來自上海的“高考后”曾這樣對我說:那是你們“70后”從小的教育吧,現在誰還管誰啊?管好自己就行了!我當時沒再說什么,因為存在這樣想法的年輕的學子不在少數,他丟了不僅僅是他自己的臉,更是他父母、他的國家的臉,我不知道這與“70后”、“80后”、“90后”的代際有什么關聯,但在日本,求學、求職、生活的過程中,“中國人”的烙印能帶給你的是便利?尊敬?欣賞?還是什么其他的?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孩子在異域他鄉見了本國人,往往佯裝出外國人的摸樣,滿口滿臉的外國話,嗚呼!趙本山大爺的經典笑話你聽過么:脫了馬甲我也認識你?。?/P>
選擇在日本留學,要先學會:起床疊被;乘車先下后上;隨手關燈;飯前洗手;飯后洗碗;洗完衣服要晾好;上完廁所要沖;洗完澡要擦衛生間;會說“謝謝”么?會說“對不起”么?會說“早上好”么?會給老人讓座么?等等等等。這些,都應該思考了。
袁暢講到這里收住了,但袁暢所披露的一些現象,還在蔓延著……也許,這些就是產生“唐駿們”的溫床。(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