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便利店:初到一個城市,總歸會有這樣那樣的生活需求要滿足,加上對城市周邊環境并不熟悉,街角的便利店的數量多少,賣售商品的種類如何,往往會給一個初來者對這樣城市形成第一印象,就是生活便利度。我記得多年前看過一個日本作家寫的游記,說他剛到美國時,最最不適應的是美國沒有“711”,他的總結是:日本人不會在一個連711都沒有的國度久留的。那是很多年前了,現在美國也有711,但是覆蓋量不是非常大,而在英國、加拿大,我基本沒怎么見過。而在澳洲,711的生意做得好極了,基本每個大些的街道轉角處,都會看到“711”的身影,而且一如既往的都是24小時營業,真是方便,有時人流比較密集的區域,每隔幾百米就分布著多個711。在墨爾本時,酒店前面拐角處就有一個,有一天溜達過去,進去瞅了瞅(仿佛在北京解決午餐時一樣要進711),買了瓶chocolate milk,付款時看著收款員很像中國人,(我沒敢問,因為在澳洲太多二代移民,雖然長得和中國人一樣,但是基本不會說也聽不懂任何中文了。但是來的時間稍長一些的話,仔細觀察是可以分辨出是國內來的還是2代移民的)價錢是$4.25澳幣,我翻箱倒柜找了一通,零錢也不夠,最后小伙子手一揮,說,算了,給我4塊吧,我問:is that ok for you? 他笑:no worries! 雖然自始至終沒有講中文,但我確信他也是當我是同胞,才這樣做的。同樣,打車去悉尼大學時,司機一看也是一張“亞洲臉”,還是用英語溝通。開了一會兒,司機忍不住用英文問我:where are you from?你從哪里來的?我答:Beijing,他馬上中文說,哦,我也是中國人啊。好,這下子,中國話的匣子打開了,瞬間有種無比通暢的感覺,他還把廣播調到了一個可以收到CRI國際臺的中文頻道,并說起他從上海移民過來這么多年的經歷等等。有同胞,真是不一樣啊。
7.老年人:其實這一點在我去過的這么多英語國家中,都是相通的,不同于中國。國外的老人都非常獨立,很少有人同子女居住。他們自己有工作(不是需要這份工作,而是一種習慣和個人獨立的象征,所以很多崗位上都可以見到年齡在60歲左右的老頭和老太太,敬業又精神),或者已經退休有著很好的養老金(這些老人通常結伴做各種國內、國際旅行,我多次出差在國際航班上,班航班都是老人旅行團的團員),他們(她們)在共同交通上從來不需要人讓座(這一點和中國的尊老的觀點非常不同),我曾經在多次公交車上給站在傍邊的老太太讓座,她們還挺驚訝,并通常會笑笑表示感謝并婉拒了。這是西方文化站人格獨立的非常好的一種體現,這種時候,我通常會對這樣的妝容整潔、精神獨立的老太太報以崇高的敬意,并且真心的希望自己老年時也要成為這種老人。當然,我也見過這樣一個畫面:2008年在費城大街上,就眼睜睜看到一個坐輪椅的老太太,怎么也有70多歲了,就是因為一個人,無人幫忙,在她自己開動輪椅車上公交時(司機已經將輪椅踏板放下了了)輪椅卡在踏板上,整個向后翻了過去,每到這時,我也會想到這種相對“獨立”的文化背后,又隱藏著多少老人的晚景凄涼呢?看來世間萬事是沒有完美的,還是中國人信奉的“中庸之道”,才是最具有“可持續發展”價值的。
8.澳洲的大型商場或購物中心:有幾個在全國多個城市都有的連鎖商場,如:Myer和David Johns,這2個大多數在市中心,而David Johns是一家好像名片折扣店的地方,提供各種高檔品牌過季的產品等,價格是原價的一半左右,所以細細淘來,還是能找到很多物美價廉的東西的,只是我時間太有限,不得不走馬觀花了。在悉尼最有名的大型購物中心要數:Queen Victoria Building (很多地圖上都標為:QVB,地鐵Town Hall市政廳下就可),是一個上百年的老建筑,和倫敦的Harrods百貨中心一樣,非常具有歐洲風情。即使不購物,徜徉在這樣的歷史文物建筑中,欣賞建筑的壯麗也是很享受的。而在郊區較多的是:Westfield,這是澳洲最大的連鎖超大型購物中心集團,我竟然是在倫敦第一次去的Westfield,因為08年在一片金融危機中,Westfield逆勢而上,在西倫敦區開了超大的一家購物中心,生意還不錯,而這次來澳洲,算是回到Westfield故鄉了。
9.電視頻道:酒店里可能看的頻道不齊全,基本每個城市都能收到:Sky天空衛視,這是默多克傳媒帝國的一員,源自澳洲,當然是澳洲覆蓋最廣的傳媒。有趣的是,我在澳洲還看到一個專題新聞報道,說是Sky付費電視頻道在英國被裁定為壟斷,天空傳媒英國公司正在申訴呢。其次有澳洲傳播公司ABC,但是英國的BBC,美國的影視頻道如HBO等,都沒有,不知是否因為酒店的頻道較少,相信買有線電視計劃時,根據客戶支付額的多少,可選的頻道數量也會不同了,這是絕大多數外國有線電視網的做法。其他的都是些當地電視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