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2個我學生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在2000年,我的一個學生赴澳洲上高中(目前已從英國牛津大學本科畢業)。在我做她的監護期間,一共居住過2個HOMESTAY,第一個家庭在最后不僅讓她住主臥(大,且有浴室),還經常帶她去看電影、旅游。而第二個HOMESTAY,她搬進2周后我就接到投訴,說她傲慢無禮,把HOMESTAY當酒店。這是同一個學生嗎?了解情況后得知:第一個家庭,我的學生付出很多,每天主動倒垃圾,遛狗,和兩個小妹妹玩耍。而第二個寄宿家庭是她主動要求調換的。原因是由于語言學習結束后進入到高中課程,由于學習時間比以前緊張,不能再象以前那樣去處理好很多關系。所以換到第二個家庭后她一改從前,冷若冰霜,回到住宿家庭就是吃飯,洗澡,然后回到自己房間寫作業。因為她的第一個寄宿家庭反映太好,當時所有人(學校、中介)都認為是第二個寄宿家庭有問題。最后學校對寄宿家庭做了大量的工作,希望他們能善待學生。當然從我的角度也對我的學生提出了批評意見,處理問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生,把握好分寸,很快的又與寄宿家庭愉快相處。最后的IB課程43分(滿分45分)的成績考入英國牛津大學(高中畢業于阿德萊得地區)。
第二個故事在2006年我的一個在墨爾本的高中生,因為寄宿家庭的問題,現在已經回國,在澳時間是4個月。對于高中生的方案操作,我一直強調語言環境,力爭中國人越少越好。但通過這一學生我發
現,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把握。中國學生要少,但不能一個都沒有,這個學生去的學校不僅沒有一個中國學生,并且這個區他也是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在這種情況下,若學生本身沒有問題,會朝著一個更好的方向發展。若學生在平時就有內向,不善于與人溝通,有自卑傾向的性格,情況就會變的很糟糕。因為這樣的學校、寄宿家庭根本不了解中國獨生子女特有的問題,沒有處理國際學生問題的經驗。所以在第一個寄宿家庭的關系沒有處理好之后,很快這個區的其他寄宿家庭都知道了這個情況,再換,再換,情況變的對我的學生不利。因為會讓人覺得不可能所有的壞HOMESTAY都讓你趕上了,一定是學生本人有問題。最后孩子和學校同時提出先回國休整一段時間在赴澳。在這一案子的處理中,首先有我的問題,過分的追求語言環境,升學率。而忽視了學校對海外學生的經驗,這也是引導我來澳洲進一步甄選學校的原因。選擇適合中國學生的學校標準應該是:語言環境,友好度,升學率,市中心的遠近,寄宿家庭的質量,課程選擇,費用,處理海外學生問題的經驗等等。
所以慘痛的教訓之后,我對所有與中國四達簽約的學校第一要求是作好寄宿家庭的工作,在阿德萊得我代理的一所高中,多年的高考狀元都出自此學校,但寄宿家庭質量不理想,我們不斷地做工作,給學校施壓,學校甚至換了負責寄宿的老師,但問題還是有,時好時壞,我在推薦此校的時候變得小心翼翼。因為寄宿家庭是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第一站,只有“安居”才能“樂業”,居不安,家長不安,我的工作一切歸零。
但是此文我要在強調客觀的同時,再強調一下學生的主觀。再好的家庭,學生本身懶惰,自私,不講衛生,也會有問題。那么怎樣才能和你的寄宿家庭和睦相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