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故事:我在硅谷的失敗創業經歷
新浪教育
本文選自《Brian: 美國名校趣聞錄》的博客
可能有些朋友已經知道我在斯坦福念書的經歷,其實在那段時間除了在學校的學習,我還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創業的準備中,同時在硅谷也經歷過一次并不太成功的創業。
創業的首要工作當然是組建團隊。當時我試圖尋找一些精通計算機技術的創業伙伴,以彌補我自身技術背景的不足。因此我參與了許多次斯坦福計算機系的活動,希望能在那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同時為了能與來自各領域的優秀人才合作,我在斯坦福找了許多人,與他們談論我的創業想法。然而我發現,雖然在硅谷,許多人嘴上都掛著創業二字,但當真的要進行實際操作時,還是有很多人會望而卻步。
同時,對于那些將會成為的創業伙伴的人,我也有著很高的要求。在我看來,我們團隊需要的一定是那些在計算機方面有極高建樹的人才。因為在編程方面,一個優秀的程序員的效率可能要比那些平凡的程序員高上一百倍。所以,我經常是一邊構思著自己的創業想法,一邊在校園到處尋找合適的伙伴人選。打個有趣的比方吧,同樣是參加聚會,我的許多朋友可能是為了認識美眉所以去參加,而對我來說,卻是視美女如“糞土”,只是沖著那些計算機系的學生們而去。
值得慶幸的是,最終我還是找到了一些有同樣創業想法的伙伴,建立起一個團隊。他們都是斯坦福計算機系的碩士或者博士,在這些成員中,有畢業于東京大學、康乃爾大學、UIUC等學校的優秀人才。尤其是那名來自UIUC的學生,他對于計算機方面的研究成績非常卓越,而且性格也和我非常合拍。尤其令人興奮的是,當時他的實驗室(斯坦福的博士生都擁有自己的一間實驗室)正是Google的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斯坦福期間所使用過的那一間。當時的我,熱切期盼著幸運之神能再光顧這間實驗室一次,因此,我帶著滿腔的熱情,積極地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
我那時對閱讀創業成功的故事情有獨鐘,而在我所看到的那些事例中,成功的創業者有不少都是從他們的車庫中起家的。比如惠普和Google,都是在小小的車庫里創造了奇跡。也許是我有著點小迷信吧,在找辦公室的時候,我特別地偏愛那些有車庫的房子,我甚至還想直接租下當初惠普和Google的創始人用過的房間呢!
當時的硅谷,正因為eBay,Facebook等網站的躥紅而刮起一陣新興的互聯網經濟旋風。即便不制造任何實際的商品,只是為有需要的用戶提供平臺,而用戶又能就能從中盈利。同時,那時也非常流行一種被稱為“綠色科技”(Greentech)的理念,也就是通過科技倡導環保。我們團隊抓住了這樣兩個潮流,打算建立一個服務類型的網絡平臺。我們構思的第一種服務是在線為用戶制作簡單的漫畫,比如當用戶上傳了某張人物的圖片之后,我們能為他們提供各種不同形狀、大小和顏色的對話框,供他們自由拖移到圖片上并加入文字,營造出一種漫畫效果。這個構想來源于當時流行的“表現自己”的風潮。人們希望能通過更多方式來展現自己的想法,但由于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畫好漫畫,所以我們就設計出了這種能讓每個人都輕易上手的漫畫設計網站,來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然,在網站投入實際應用之后,我們發現只有這一個服務實在是太單薄了,于是我們又設計了一種幫助人們在網上尋找車位的服務。用戶可以通過我們的網站尋找自己所處地方附近是否有可用的停車空位,從而節省了人們在路上四處尋找的時間。同時,我們還提供了一種車位共享服務,使那些鄰近的用戶能根據自己不同的停車時間進行車位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環境壓力。
對于我們來說,設計這樣的網站并不是特別大的難事,因為團隊成員有足夠的技術能力來達到各種要求。然而,我們的創業之路卻并沒有因此變得容易。相反,我們的進展始終很緩慢。在當時,我的團隊包含了斯坦福優秀的計算機系畢業生,而他們,經常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即使是一份簡單的兼職工作,也能得到大約40美元一小時的豐厚待遇,而這當然不是艱苦的創業能與之相比的。因此在創業過程中,他們始終顯得瞻前顧后、不夠投入。同時,我也漸漸發現我們在事業方面的理念不合。大多數團隊成員并不是特別敢于冒險的人,往往在決策時都傾向于選擇一些風險較小的戰略,而在我看來,只有敢于嘗試才能做出與其他人不同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我與團隊的分歧不斷加深,最終我們的創業計劃只能不了了之。但這段經歷讓我積累了最初的創業經驗,對我后來的事業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