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學生母親寫給準留學家長的話
揚子晚報
是初中畢業出國好,還是高中畢業后再走?
出國是去讀國外預科,還是讀國內預科,或者直接考托福最省事?
國外的學費、住宿費、伙食費、醫療保險費、通訊費、交通費到底是怎么算的?
過海關時要注意些什么?
在加拿大辦哪家的銀行卡?
在加拿大怎么買車最劃算?
如何爭取各種名目的獎學金?
怎樣避免因為不懂海外學習規則而釀成的處分?
……
2010年,在加拿大留學8年的漠子,陪兒子在加拿大讀書4年的漠子媽,特別將他們當初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仔仔細細記錄下來,寫成《留學真經》,供即將出國的學生參考,也為想要留學的學生了解國外生活提供了一個最鮮活的案例。
漠 子:我已經做到的,你也行!
漠子媽:我們走過的彎路可以避免!
我的兒子漠子是2001年2月去加拿大留學的,走前是北京三十三中初三的學生,還沒到15歲。而今,時間過去了九年,他也已經從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畢業,即將開始他獨立的人生了。
算來,時間不短,九年了!
凡是曾經見過他的人,今天沒有一個不說他變化大:凡是曾經了解他的人,沒有一個不說,我的最大成功就是把兒子送出去了。
的確,九年來,他傻乎乎,憨憨樣,東一頭,西一頭,磕磕碰碰,跌跌撞撞,摸著石頭過河,終于走到了今天。九年來,他有太多的人生體會,有太多的苦辣辛酸和經驗教訓。這些體會,他會對我說,會對同學說,會對那些即將留學的孩子們說,也會對留學生的家長們說。
盡管,他說的話帶有很多的青澀,甚至帶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每一個聽了他“指導”的年輕人都會說“大受啟發”,每一個聽了他“建議”的孩子家長都會對我說:“真應該早點兒跟你兒子聊聊”。
是的,出門的路不好走!因為我們不熟。
畢竟我們的孩子是要到另一個國度去了。那里,語言不通,文字不同,規矩迥異,習俗、文化又有很大的差別,那里的困難不是我們坐在家里能想出來的;另一方面,我們將要出門的“留學生”又太年輕,太幼稚,帶有太多中國獨生子女特有的嬌、驕二氣,自認為很成熟,實際上又很幼稚,還是個在家里離不開父母照顧的孩子。外面的陌生加上內心的惶恐,困難能小嗎?
有人說,不怕困難,困難對孩子是最好的磨煉!說得對。但是,我們絕大多數家長只有這一個孩子,能否成功,沒有試驗的機會!茫茫留學之人海,浩浩求學之旅途,馬失前蹄、折戟沉沙的孩子難道還少嗎?
我常暗自慶幸,我能陪兒子在國外讀書四年,陪他度過最困難的階段,這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我是親眼看著他語言一點點進步,看著他學會開車,看著他外出打工,看著他從不適應國外的學習到從容應對,直到他考上大學。我在加拿大“陪讀”四年,因此,我對留學之路或多或少地也有了些許的了解。
作為母親,我理解孩子初出國門時的忐忑,理解他們初次被洋面孔包圍時的緊張,理解他們聽不懂老師所講時的煩躁,理解他們不知如何選課時的煩惱,理解他們放學后無人交流時的孤獨,也理解他們急匆匆找個異性朋友,可又不知如何相處、如何分手的焦慮與不安——在國外,孩子們的每一種磕絆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盡管他們不是我的孩子,但他們是我同胞的孩子,他們是身邊沒有父母的孩子!
為此,我鼓勵我的兒子把他的經歷告訴給初來乍到的同學,告訴給即將踏上留學之路的國內的朋友,告訴給他們的父母。一天,兒子突然對我說:“媽媽,我想寫一本書,把我知道的有關留學的事情寫出來,讓他們一看就能明白哪一步該怎么做,這樣可以少走彎路,節省留學時間。”
兒子的想法與我不謀而合。
他利用大學四年級的暑假趕寫了有關留學生學習、生活的一些章節。我看了,他的文章不夠周密,不夠全面,但,那是一個孩子與孩子的對話,是他的最直接,最切身的感受。我想,這樣的交談,可能孩子們更容易接受。至于有些他沒提到的,而我又認為留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有必要了解的,我會給個補充。所以,此書是我的兒子——漠子與我共同完成的。
這本書是給留學生(或者準備留學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看的。所以,書的讀者對象有時是學生,有時是家長。您是什么角色,請您自己對號入座吧。
我和漠子都衷心地希望我們的留學生們在國外健康快樂,走正確的路,用最短的時間跨過語言關,盡快地開始大學課程;在大學里能選對課,少犯錯,在常規的時間里學完常規的課程,盡快地達到自己留學的目的!
再次衷心地祝我們的留學生們成功!
漠子媽
2010年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