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趙軒(Kelly)是因為網絡。來多倫多后,由于百無聊賴就開始自己做論壇玩,在其間的3年中有幸認識了不少朋友。那時由于初到異國的寂寞,抓到一個稻草人都可以當做知己。有時間的時候我們就約在網上一起灌水蓋樓,于是有人說,如果大家有機會可以見一面該多好。于是在2002年的圣誕節前,我組織了一次蒙特利爾之旅,在多倫多的6個好友以及Kelly等4個身處加拿大其他城市的網友有緣相聚在充滿綽約法國風情的蒙城。
5年后的今天,對于那次蒙特利爾聚會的記憶,除了那座充滿浪漫和灑脫、漫溢古色古香的魅力、凝聚著古代經典的時尚都市外,就是這次相聚造就了Kelly和我朋友森的愛情和姻緣。
在2004年夏天的多倫多,剛從Nova Scotia的Acadia大學畢業的Kelly告訴我,她要跟森一起回中國。這個消息著實讓我意外,因為在我的感覺里,她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女生,她的未來不是做靠工作支撐生命的女強人,就是做一個充滿別樣生趣和情調的小資。可能是這些年我見過了太多的分分合合,對瞬間千年那種愛情早就不抱期待了。在E時代里有太多的冷酷現實,讓愛情童話一個個的破滅變成笑話。但或許對一個女人來說,無論她多堅強,或是多優秀,愛情和歸宿才是最重要的吧,亦或者正處于熱戀期的情人們,把冷靜、未來、規劃這些都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這幾年,我們偶爾也會在網上相遇,只是輕描淡寫的聊幾句。前幾天的一個下午,我獨自坐在Sheppard街的Tim Hortons店里,喝著Ice Cappuccino,腦子突然浮現了一個畫面,一個女人開著車奔馳在林蔭大道上,聽著孫燕姿的雨天,心里想著卻是多倫多的天空以及一杯溫暖的Tim Hortons的Double Double。那好像是Kelly在博客里寫的感覺,回到國內雖然幸福,但是對曾經生活過4年的加拿大卻充滿懷念。我想,如果是我也“海歸”了,也會對多倫多這座并不生動的城市充滿深深的懷念,因為我們把人生中最美麗的時光都灑在了這片沉默的土地。這種感覺深深的觸動了我,于是動了采訪Kelly的想法,想知道她這幾年的感受以及她的故事。
Kelly的老公森家景很好,由于要在威海做生意所以她也必須陪在左右,但她是一個個性很獨立的人,不希望在家做“家庭主婦”,所以自己出來工作。她現在在一家叫做易茲的國際語言學校做辦公室主任,負責學校招生及對外宣傳等各項事物,在校內兼職教成人和學生的英語課,每周固定時間還在威海廣播電臺一檔音樂節目中做嘉賓主持,節目主要內容為各種風格的英文歌曲和美語文化。她說,錢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生活的是否有意義,是否精彩。
Kelly說,剛回國后,本來想像很多回國的白領海歸一樣找一個外企工作,但是威海的歐美企業太少了。在韓企做過一段時間的外貿,但是卻非常無聊,每天總是做一樣的事,沒有任何的意義和成就感。Kelly說,“出國之前我在國內大學的專業是英語翻譯,在加拿大Acadia大學學的是工商管理,所以現在在這個學校的工作內容很適合我的要求。看到更多的人因為我的努力而把英語學得更好,那種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在跟你聊天之前,我只是簡單地覺得去這所國際語言學校是為了學以致用。可是真正地想了一下,才明白自己是以另一種方式在延續自己在加拿大的生活。”Kelly談起她為何要在這個學校工作時,感慨有加。Kelly還記得那天是學校前副校長桂林(中文名),一位來自溫哥華的女士給她進行面試。因為知道她是加拿大人,Kelly特意帶了一本相冊過去,給她看以前留學生活的照片,同她聊自己在加拿大的生活。Kelly說能感受到她眼中同樣的感慨和思念。雖然當時Kelly也被另一家英語培訓機構(EF,英孚教育)錄取了,但是最后選擇的還是在易茲工作,Kelly說可能是一進辦公室看到的那面楓葉旗幫助她下定了決心。“我們學校的外教來自不同的國家,像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這讓我想起了在多倫多,雖然都說英語,可是大家來自世界不同角落,這種感覺很熟悉。”
中國現在發展太迅速,迅速到我離開幾年后再回到曾經生活過20年的故鄉偶爾竟會迷路。我問Kelly初回中國時有沒有感受到生活不習慣,畢竟曾經離開了三年,有很多東西會突然不適應。
Kelly說,她留學的時候每年回一次國,所以還可以盡快調整過來。但是感受還是有的,特別因為威海是剛剛新發展的小城市,很多公共設備還不那么完善,所以這種差異更加明顯。最有感觸的是過馬路是人等車,而不是車等人。“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感慨。我還特意留意了交通規則,行人通過人行橫道時,機動車必須停下來等行人完全通過,才可通過。可是很少有司機能做到這一點。我自己也是司機,所以體會更復雜,剛開車的時候我也會給行人讓路,可是后面的司機不停的在按喇叭,好像在質問你為什么不趕快開過去而要給行人讓路。所以時間長了也就不覺得應該給行人讓路了。這風氣挺不好的。”
還有就是消費者的權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Kelly記得在多倫多Gap店買過一雙涼拖,穿了4天后發現鞋面圖案嚴重破損,開膠了。當時是忐忑不安地拿著鞋回店里想問問能不能換雙新的,沒想到店員很痛快地告訴她,不僅可以換,也可以選擇退款,然后欣然接過她手里的Visa卡就幫忙辦理退款手續了。回國以后這樣的事情幾乎沒有碰到過。她有一次在超市給老公買衣服,拿回去以后一試不太合身,想拿到超市退。衣服是新的,吊牌也完好無損,但是超市服務員就是不給退。理由很簡單:“我們這兒賣出去的東西不給退。你可以換個號,但是不能退。”所以她也長了個心眼兒,下次買衣服一定要把顏色款式大小一并確定好了再交錢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