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講解:
1. be supposed to do sth.
(按計劃或期望)應當,應該,須;
eg. Geniuses are supposed to be eccentric and hopelessly impractical.
天才通常都被認為行為古怪而且毫無實踐能力。
eg. Life in the great outdoors isn't supposed to be luxurious.
美好的戶外活動不必很奢侈。
2. be able to do sth.
能做到…的;
eg. Individualists say that you should be able to wear what you want.
特立獨行者認為人應該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eg. We were not able to meet the deadline because of manufacturing delays.
因為制造方面的延誤,我們沒能趕上最后期限。
3. leave behind/be left behind
把…拋在后面;超過;
eg. In the course of speed race, even a moment of hesitation will leave you behind others. The same is true in the course of life.
在速度競賽中,即使瞬間的猶豫都會使你落后于他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同樣如此。
eg. If you don't keep up with the times, you'll get left behind.
如果你跟不上時代,就會被時代甩在后面。
4. in terms of
在…方面;從…角度看;根據…來說;
eg. There is a substantial payback in terms of employee and union relations.
雇員和工會關系大有改觀。
eg. Basically I think he would be someone who complemented me in terms of character.
我基本上認為他是在性格上和我互補的人。
5. point of view
(對事物的)觀點,見解,態度;
e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rational economist, this is frightening.
從一個理性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這是令人恐懼的。
eg. Form my point of view, your plan is acceptable.
以我的觀點看。你的計劃是可以接受的。
6. be entitled to sth.
給予…權利;給予…資格;
eg. Everyone is entitled to his or her opinion.
任何人都有權利表達他個人的看法。
eg. Every worker will be entitled to four weeks' paid holiday a year.
每位工人每年都能享受4周的帶薪休假。
名人簡介:
事業發展
當約翰·錢伯斯1991年加入Cisco時,他的職位僅次于當時的CEO,約翰·莫里奇(JohnMorgridge),當時的Cisco年銷售額僅7000萬美元,旗下僅有300名雇員,市值近6億美元。到了1995年時,Cisco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網絡設備制造商,而這位現年51歲的總裁兼CEO已經諦造了一個神話傳奇,2000年時,Cisco年銷售額已經高達180億美元,雇員31,000人,市值已經達到4440億美元,僅次于GE(通用電氣)的5050億美元和Intel(英特爾)的4460億美元,并且它還首次超過了微軟的358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微軟花了將近25年的時間才爬到現在的位置上,而Cisco僅花了16年的時間,而這些增長都在錢伯斯執掌權政以來。那錢伯斯究竟有什么法寶呢?
Cisco的強項并不是僅僅在于技術上,而是在于它的價值觀、文化觀和一個關注發展速度與環境的管理團隊。尤其是它的現任總裁兼CEO錢伯斯先生更是"以人為本"的典范,無論是對同事,員工還是對顧客,他都愿意與之溝通,如其說是他是一位老板,不如說他是一位長者,他的領導風格或者正是未來型CEO們所必須具備的。至今還流傳著一段佳話,當時錢伯斯剛加入Cisco不久,他趕著去參加第一次董事局會議,可是他卻遲到了,因為在這之前他接到一位沮喪的消費者打來的電話,錢伯斯在耐心聆聽了他的問題,并幫助他真正解決了問題之后,才趕往會議場所。
錢伯斯曾經有過當銷售員的經驗,這使得他一直都注意每個人的感受。芭芭拉·貝克(BarbaraBeck)是人力資源的高級副總裁,當她回憶起當年錢伯斯想將她從人力資源經理的位子上提升到現在的職務時,一直感慨萬千。那個時候,她十分猶豫,因為她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而且也沒有足夠的自信,她認為在這么大的企業中,自己的經驗不足以勝任,然而錢伯斯十分果斷地對她說:“芭芭拉,你就放心的干吧,如果我們不能夠了解你的能力,或者沒把握為你解決后顧之憂的話,Cisco也就不能夠稱之為國際企業了。”
Cisco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全員期權方案:40%的期權是發放給了普通員工,而不是高層管理人士。一個普通員工,只要干滿12個月,在股權上的平均收益是3萬美元。幾年前,作家喬·弗勞瓦(JoeFlowers)在一本書中寫到"為什么Cisco的員工總是在微笑呢?"他甚至還懷疑這些員工是不是都被洗腦了,然后他做了一道算術題:"如果你早在1992年時,就在Cisco工作了,并且是位高級系統工程師,大概分配有5000股票,如果你一直留著這些股票,那么到現在,它的紅利都已經超過240萬美元了,足夠你在硅谷購置好幾套房子了。"最后喬·弗勞瓦說:微軟或者還有那么幾個億萬富翁,不過Cisco的億萬富翁都成堆了,怪不得那些員工們天天樂呵呵的。1999年時,Cisco的雇員們一共持有價值4億3900萬美元的績優股。
另外,錢伯斯也極其推崇Cisco最核心的價值觀--像偏執狂一樣關注并滿足客戶需求。
當錢伯斯還在IBM和王安電腦公司工作的時候,他就意識到:只有適應用戶需要,及時改變產品路線,才可能在這個機會稍逝即縱的世界里立于不敗之地。錢伯斯在Cisco公司做了兩個大的變革,一是重視市場和客戶,根據客戶的要求來決定技術的方向,Cisco在過去10年中曾經7次改變方向,客戶向什么樣的技術和產品遷移,Cisco也跟著改變,結果Cisco從一個單一生產路由器的公司變成一個生產25類網絡通信設備的公司,而銷售額從7000萬美元增長到180億美元;二是把市場分段,在每個產品領域爭取第一或第二的位置。如果在某個領域做不到,就與伙伴合作,其實就是收購或者并購對方的公司,據說Cisco的第一個收購是因為它的客戶需要某一家公司的產品,于是它就決定把這家公司買過來。截止到今年的7月,Cisco收購了61家公司,付出了幾百億美元的代價,而僅2000年,就以收購或換股并購的方式兼并了22家公司。自從Cisco轉向IP電話網絡業務之后,它又開始購買軟件和生產調制解調器的公司。當然,在交易中除了現金之外,他們還使用“Cisco錢”,也就是Cisco股票。總之,“顧客需要,我又沒有,就去買吧”已經成為Cisco收購活動的一個標準。
Cisco最為關注還是那些在某些技術方面已經領先它一兩年的公司,它通過收購的方式將其收入旗下,這樣既可充分利用Cisco品牌,銷售力量和市場主導地位,又能將這種技術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目前,Cisco的這種戰略十分有效,使得它如風一般地占領了15個不同領域的市場。最具傳奇色彩的是收購當時一家生產光纖設備的公司CerentCorp。1999年,錢伯斯遇到這家新成立不久的公司的CEO羅素先生,單刀直入地問他:“告訴我,我出多少錢能把你的公司買過來?”羅素先生也很風趣地回敬他:“告訴我吧,我花多少錢才能使你放棄這個想法?”最終,Cisco以價值69億美元的股票收購了這個當時兩年才1000多萬美元銷售收入的小公司。
Cisco也經常收購或者并購其它的一些公司,這必然涉及如何挽留住被收購公司的人才,并融合不同類型被收購公司的文化。Cisco的企業文化中對人才相當寬容,不在乎他們的年齡、性別、膚色、宗教信仰,只要有才華就會受到重用。以1999年8月并購Cerent公司為例,該公司的300名員工中僅有4名辭職了。這項價值69億美元的并購案是Cisco迄今為止的最大一次,而且為了每個留下的員工,相當于在每位留下的員工身上,Cisco付出了2330萬美元,這簡直就是天價了。當然,更精確的說,除去其它費用,在每個員工身上的付出費用從50萬美元至200萬美元不等,但是這也很說明問題了。在IT行業里所謂的收購其實就是收購人才,如果不重視收購來的人才,他們肯定會選擇離開,那么收購也就喪失了核心價值,Cisco的競爭者們完成一宗收購后,40%到80%的高層管理人員和頂級的工程師會離開。而在Cisco,這一比例只有7%。
然而站在錢伯斯的立場上,他相信Cisco已經領導了第一代互聯網絡的革命,下面仍將領導第二代互聯網,無論是有線還是無線領域都將打上Cisco的標簽。有趣的是,他并不認為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CEO,盡管他吸引了眾多媒體與世人的眼光,他還是認為Cisco之所以能夠保持競爭優勢,并不在于它的技術、并購手段、成功的商業運作,而是在于它的人才資源,每每談及人的重要性時,錢伯斯的態度都會變得十分嚴肅與認真,但錢伯斯也是有野心的,他一心要想將Cisco建成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公司,而且他認為只要Cisco人上下一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與眼光,就一定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