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在家呆了一星期,百思而不得明悟。他劃了小船出海,因不得開悟而賭氣以拳擊水,剎那間李小龍幡然醒悟:"水,這種最基本的東西,不就也是功夫的要義吧?水正好為我證明了功夫的原理……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這就是了,我一定要象水的本性一樣。"
這是李小龍多年后對往事的回憶,自然帶有自己對武道的理解。功夫順其自然,人猶如水性,這與老子的"道法自然"有著同工異曲之妙。
李小龍在他的另一篇大學論文《功夫的藝術》中,著重強調了功夫的哲學旨義:
因為功夫大多是和尚道士所練習使用的,所以也被看作和被教為思想與動作的結合。對他們和很多認真學習的人來說,功夫不僅是一種打斗方法,其主要目的也不在殺死或傷害對方,功夫是-種哲學,也是道家和佛家哲學中重要的一部分。
1967年,李小龍在一本武術雜志上,以語錄的形式闡述對功夫的見解。其中一段是這樣說的:"單靠功夫在技藝方面的知識并不能使一個人成為個中高手;他必須要能深入研究其內在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又只有在他思想能和生命的本質達到完全融和的程度時才能求得,這也就是要達到道家所謂的'無為'。所謂'無為'包括了明心見性,要能讓自己的思想流動,完全不受任何內在的外在的干擾。"
人們通常只認為李小龍是一位功夫大師,而忽略他作為學者的一面。他的武道著作,不及他的功夫電影那么流行,而看過其著作的人,都會驚嘆他是個將武術與哲學融為一體,并且研究精深的大學問家。
我們很難斷定李小龍是否如佛家所說,修得正果。這是因為每個人對正果的釋義皆不同,并且功夫與學問皆是無止境的。
李小龍是中西文化撞擊的產物,他在美國的大學學哲學,必然又會受西方哲學的影響。
他所崇拜的西方哲學家是法國的薩特、德國的尼采。
他之所以執迷于這兩位哲學家,很大的原因是他的性格特征與思想傾向與他們的學說產生共鳴。
李小龍曾回憶道:"我從小就有要發展自己、要成長的本能。"
他又說:"不知是什么哲學和什么力量的推動,從童年到少年,我對任何看不順眼的人,立刻就涌現一個跟他見高低的念頭。"
李小龍自小就有的特性,與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觀頗多相似。
薩特提出要重新認識人的價值;要認識自我的存在,而不湮沒在社會的群體之中;要追求自由,而不被理念的、道德的東西所束縛;要發展個性,自由選擇,以實現人所存在的價值……
李小龍正是這樣做的,他我行我素,無拘無束;他好表現自己,張揚自己;他從不滿足自己,總是不斷地選擇更高的目標,無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
李小龍從小好斗好強好勝,他看了尼采的著作,恍然覺得,尼采的書就是為他所寫的!
尼采張揚"權力意志",呼喚"超人"。他的哲學是強者的哲學,人應該追求權力,要有主宰自己、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欲望。能最大限度實現權力意志的人才能稱為超人,超人創造了歷史,主宰歷史的潮流,推動著歷史的前進。歷史上,只有少數天才和藝術家才達到超人境界。
李小龍的行為,充分體現了權力意志和超人境界。他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喜歡以我自為中心;他能夠以他的行動和魅力,使一些年長他許多,并且功夫高深的人成為他的追隨者;他渴望并且不斷努力使自己成為武術界的最強者。他在一篇文章中說:"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尼采曾石破天驚地宣布:"上帝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