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派詩歌
(Metaphysical Poetry)
玄學派詩歌主要是指英國十七世紀深受約翰·鄧恩(John Donne)影響的詩人的作品。玄學派詩人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措辭采用簡潔的白描法,大大區別于伊麗莎白時期或新古典主義時期的詩歌風格。詩中的意象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提取。詩歌的形式經常都是以作者同愛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進行爭論的方法存在的。美裔英國詩人、批評家T·S·艾略特也是深受玄學派影響的現代詩人典例。
賞析
“對鄧恩來說,理智凌駕于感情之上,而赫伯特則讓感性控制理性。”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 1593—1633),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玄學派詩人,生于顯赫世家, 畢業于劍橋大學,著有詩集《教堂》(The Temple, 1633)。他的作品將豐富的感情和清晰的邏輯融為一體,描寫生動形象,隱喻出神入化。他一生敬虔,在劍橋大學及國會都擁有很高地位。
《愛神》一詩,詩中有戲,戲中有人;意象栩栩如生,用詞洗煉,韻律生動。這就像一部只有賓主兩人的愛情短劇:“賓客”是一位謙謙君子,“主人”是愛神,也即愛的化身。愛神在向我招手,而我卻為自己的無情而深感愧疚;心思細密的她不但看穿我心所想,還加以寬言慰解:“Who made the eyes but I?” 言下之意,“我賜予你眼睛,便能決定該看與否。”短短幾行詩句,就在讀者的腦海中展現了一位溫柔謙和、寬容大度的愛神。我們能拒絕強權,拒絕誘惑,但卻無法拒絕溫柔。
“Take all that is given whether wealth, love or language, nothing comes by mistake and with good digestion all can be turned to health.”
(接受被賜予的一切,無論那是財富、關愛或言語,事出必有因,只要融會貫通,一切皆可轉化為健康。)
—George Her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