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緣是齒狀形的葉子更耐寒,因為這些齒狀形的葉子在發芽的季節更容易成活。你再仔細地看這片美麗的葉子化石,它每一個齒狀形的周邊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當葉子出芽的時候,它就會比非齒狀形葉片的葉子成活率高。
米勒利用這一信息,去找尋原始落基山脈的高度。這是個簡單但是有用的方法,他把有齒狀形葉片的數量和沒有齒狀形葉片的數量做比較。
去一個特定的區域,摘下該地區所有樹上不同種類的樹葉,然后比較該地區齒狀形樹葉物種的數量。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兒的溫度。
齒狀形樹葉的植物比例高時,該地區的溫度也就越冷。溫度越冷,山就愈高。
如果今天你就坐在熱氣球里,在這兒會直線上升飄到大氣層中,可以預見溫度會不斷的下降。事實也證明,在大氣中每上升一英里,就下降華氏20度左右。因此,只要我們知道了溫度與海拔的關系,我們就可以根據溫度的變化,倒推出落基山的高度。
想要估算出原始落基山脈的高度,米勒需要比較兩個地方的標本,一個在山腳,一個在山頂。在山腳發現的化石可有著耐人尋味的故事。因為這些古老的葉子與今天熱帶地區植物的葉子是驚人的相似。真的讓人難以置信。
從此以后,落基山脈繼續上升。而在丹佛地區的森林成為一個亞熱帶和熱帶的森林。在這里面有棕櫚樹,蘇鐵和檐篷,簡直和我們今天看到的熱帶植物一模一樣。而山上邊的森林看上去更像是美國東海岸的北卡羅來納州或南卡羅來納州的森林。
通過與山腳的化石相比較,米勒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原來,山頂的葉子化石主要是齒狀形的葉子,而在丹佛,大部分都是葉緣光滑的葉子。 事實證明,在丹佛的氣溫平均約為75華氏度,到了山頂氣候可能就是華氏50度左右。 如果我們知道了海拔高度與溫度變化的關系,也就意味著,比較了山頂與山腳的葉子化石,就推測出山頂比丹佛大約高一英里。而在今天,它只高半英里。所以在60萬年前,這兒山的高度應該是今天的兩倍。
以上的譯文僅供參考,如果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指出。呵呵~~,Daisy在這里謝謝大家啦。為了保證這個欄目的質量,以后就是每兩天一期。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