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以小鼠為對象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類型影響宿主行為。
人體消化道內生活著大約一萬億個細菌,這些寄生物對人體并非一無是處。這些細菌幫助宿主更有效地抵抗感染和從食物中攝取能量。此外,腸道細菌還可能影響人的心理健康—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影響宿主的情緒和行為。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胃腸病學》期刊上(Premysl Bercik et al,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ffect Central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 and Behavior in Mice)。
研究人員發現:給成年小鼠飼喂抗生素后,小鼠腸道菌群紊亂的同時,腦化學和行為也發生了變化。本來膽小的小鼠不再那么謹慎小心、焦慮不安。可能的解釋是:腸道細菌引起某種蛋白表達增加,而這種蛋白有促進神經生長的作用。小鼠停用抗生素后腸道菌群恢復正常,行為模式也恢復正常。
為了證實細菌本身的作用,科研人員從活潑勇敢的小鼠體內獲取細菌,并用這些細菌飼喂原來生活在無菌籠中的小鼠。結果不出所料,這些天性溫順消極的小鼠受到感染后,變得好動、大膽了。
你看某人不順眼的時候,常說對他“一肚子”意見。這話還真是有些科學道理。
—Karen Hop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