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謊言”裝點圣誕
“圣誕老人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家里最小的孩子上周問我。“怎么啦?誰跟你說過什么嗎?”我疑惑地答道。
“他不過是個人裝扮的而已。”
“這……”
“而且,連他的胡子都是假的。”
“嗯……”
“還有他身邊的小精靈根本就不是什么精靈,只不過是不再長高的小孩子。”
“哪兒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
“那么,媽媽,圣誕老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是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難道我一定也要重復父輩的講述,繼續讓孩子相信圣誕老人的神話嗎?還是說那個每到12月份就到處現身、頻繁光顧郊區購物中心的就是圣誕老人?或者說圣誕老人收藏著無數玩具,并且對不良行為無不知曉?要么就說,圣誕老人總是在圣誕夜鉆進那個我們家并不存在的煙囪悄然而至,在吞下一兩塊小餅干、喝上6小瓶啤酒之后,為那些頗不尋常地熬夜到11點的孩子們送上精美禮物。難道這就是我要講的嗎?難道我該把這個越來越老套的虛構故事和盤托出?難道我該讓自己不致在某一天遭到女兒的嘲笑,等她長大到9歲或10歲時,看出她媽媽的難堪窘狀?果真如此,我這個心直口快的4歲大的女兒會克制自己不泄露給她的那些小伙伴們嗎?要知道,那些小伙伴的父母煞費苦心,才讓自己的孩子相信了全部謊話而未露一絲破綻。(我實在是心存疑慮。)
那么,或許我要編造一個有關圣誕節的新的、離奇而又無傷大雅、介于真實與神話傳說之間的折中說法吧。譬如說確實有這樣一位圣誕“天使”,一個節日期間的隱身仙人。他通過愛心與慈善,再加上一點魔法,使家家戶戶共享禮物、美食、歡樂時光,并消除大家一年的類似于誰喝醉后弄壞了前花園的噴泉這樣的積怨。
不論我最終跟她講些什么,我希望至少我能讓我的女兒感覺到圣誕是一段特殊的日子,一段她會日夜期盼、帶著興奮與想像翹首以待的日子。
我希望她長大之后會喜愛賓·克羅斯比的《白色的圣誕節》這支歌。我希望她能像我一樣地喜愛那些頗費周折才搞到的向一邊傾斜的活的圣誕樹。我希望她會用裝玉米片的包裝盒和無數鋁箔片自己動手制作裝飾物。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她明白圣誕節并不意味著接受,而是意味著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