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譯文1】
永 遠 的 喬 治
喬治•哈里森絕非世界上最偉大的吉他手、歌手或是歌曲作者,但他在甲殼蟲樂隊絕佳的四人組合中卻是必不可少的,就像約翰•列儂富于反叛精神的微笑或是保羅•麥卡特尼的一雙大眼睛一樣。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一個表情嚴肅的樂師,當約翰和保羅面對麥克風激情演唱的時候,他用和諧的樂曲予以伴奏。為喬治喝彩的甲殼蟲歌迷雖然不多,卻是好奇而忠實的一族。
1958年,15歲的哈里森作為麥卡特尼的同學,加入了后來成為甲殼蟲樂隊的噪音爵士樂組合“采石工”。從這時起,他對樂隊就有所不滿。據說他們吸收他加入只是因為,不同于他人,他會給吉他調弦,而且他恰巧還會演奏一種后來十分流行的器樂。哈里森是首席吉他手,按慣例在樂隊中應處于核心或是同屬核心的位置。但他的情況并非如此。列儂和麥卡特尼以充沛的精力、無以匹敵的吸引力及其富于創造力且才華橫溢的詞曲創作,在樂隊中一開始就占據了顯著的位置。哈里森的主要職責是努力掌握如何用吉他演奏爵士樂中的連復段,來拉長他們早期唱片集中諸如《擲草莓》和《老友冬青》之類的歌曲。靦腆羞澀,拘謹矜持,哈里森發現自己實際上和斯塔爾一起被置于“乙級隊”的行列。
盡管哈里森很快也開始創作歌曲,但是這些作品在列儂和麥卡特尼如激流般奔涌的創作面前,總是注定要黯然失色。
在1966到1968年這段被稱為“印度時期”的時間里,哈里森對甲殼蟲樂隊的影響最大。哈里森對錫塔爾琴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拜依然健在的錫塔爾琴演奏大師拉維•申卡爾為師,把有撥弦聲的印度樂感帶入了甲殼蟲樂隊的作品,如《與你相依卻無你相伴》和《挪威的樹林》等。后來馬丁回憶,這件事使哈里森在錄音棚里擁有了他以前從未有過的權威。
樂隊的解散在1971年才得到官方的批準,但在1969年已是名存實亡。這與哈里森沒有任何關系,主要是列儂和麥卡特尼之間由于金錢、對樂隊的領導權以及他們各自的新任妻子大野洋子和琳達等問題的爭執不休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