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譯文】
食補─中國吃的藝術
中國菜譽滿天下,為全世界人所喜愛。誰敢說自己不想嘗一道美味的中國佳肴?不過中國菜有個有趣的觀念──“食補”,這個古老的習俗在西方幾乎是前所未聞,而在東方則逐漸被年輕人忽視。
食補是指通過食用某些食物以增進健康,或防止疾病,尤其在人容易生病的時候。舉個例子,在過去的習俗里,產婦在產后一個月內每天都要吃麻油雞。人們認為這道菜對肌肉有益,并能減輕疼痛、促進循環、刺激排汗和暖和身子。
事實上,這些中國人的信念與西方的某些健康理論相似,可謂殊途同歸。西方醫學確實建議攝食幾種和麻油雞材料相同的成份。經證實麻油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同時提供高熱量,而雞肉的蛋白質含量特別高。西方國家的醫生應該也樂于建議婦女產后食用這道中國菜。
老年人、體弱者和年輕人也可以從食補中獲得很大收益,尤其在冬季。一些像羊肉和菠菜之類的食物,被視為“熱性”食物,其它如大白菜及小紅蘿卜等,則被視為“涼性”食物。要注意熱性或涼性的食物都不能吃太多。而熱性及涼性食物攝食的多少,則應視時令、烹飪方式、烹飪調料及個人體質而定。
“溫性”與“涼性”食物受到大力推薦。“溫性”與 “涼性”食物的選擇從簡單的海參到美味的燕窩湯不等,視個人經濟情況而定。
對西方人或現代醫學的醫生而言,食補的概念還遠未喪失其可信度。比如大約兩年前,一家著名的醫院就將食補納入其供餐服務中。
將食補作為養生之道的習俗也影響到了公共飲食業。雖然食補在年輕人中受歡迎的程度正在減退,但在許多餐廳的菜單中都能看到中藥,像枸杞被加到水果茶中或是被當作有益的配料使用。這些中藥吸引了需要適度提神的顧客,如加班時間過長的上班族等。
因此,不管你是需要大力借助牛鞭來提振男性雄風,還是用豬腦湯來增進你的腦力,你會發現古老的中國食補習俗可能就是你在尋覓的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