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國作家。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托馬斯·曼1875年6月6日出生于德國北部港市呂貝克。他的父親是經營谷物的巨商,母親出生于巴西,有葡萄牙血統。托馬斯.曼是五個孩子中的老二,長他四歲的亨利希·曼后來也是一位著名作家。作為成功的商人,托馬斯.曼的父親作風實際,在呂貝克很有影響;而他從母親那里則得到音樂、文學和藝術的熏陶。父親的實用主義與母親的藝術氣質所代表的二元性,成為托馬斯·曼后來文學創作的重要主題。
1894年發表的一篇題目簡潔的短篇小說《墮落》。這篇小說發表于一本名為《社會》的雜志并受到好評。
1901年,托馬斯·曼的第一部小說《布登勃洛克家族——一個家族的衰落》出版了。小說一經發行馬上就在讀者和文學評論界引起了積極的反響和共鳴。然而,很快在呂貝克就傳開了,小說當中的大家族以及所提及的人物并非完全虛構,而是城里的真人真事兒。小說出版不久,就流傳出了一份名單,泄露了小說中所對應的現實中的人物。一家呂貝克的書店曾經顧客盈門,因為這家書店準備了一份可以出借的小說人物解密名單。小說《布登勃洛克家族》是托馬斯·曼創作的有極大影響的作品之一。28年后,就是由于這本書的創作,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了托馬斯·曼諾貝爾文學獎。
以后陸續發表的《特里斯坦》(1903)、《托尼奧·克勒格爾》(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三部中篇小說,被稱為是早期杰出的關于藝術與藝術家的小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發表了不少聞名遐邇的中篇小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他的思想曾一度陷入危機,對這場戰爭的性質認識不清,持民族主義立場,要保衛所謂“德意志精神文化”,戰后表示維護魏瑪共和國。
1924年長篇小說《魔山》的發表,使作家譽滿全球。 這部小說以一個療養院為中心,描寫歐洲許多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人物,其中有普魯士軍官、俄國貴婦人、荷蘭殖民者、天主教徒……他們都是些社會的寄生蟲。整個療養院彌漫著病態的、垂死的氣氛,象征著資本主義文明的沒落。作品通過人物之間的思想沖突,揭示出頹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血緣關系。小說主人公漢斯·卡斯托普最后以參加戰爭來擺脫無聊的、空虛的生活,說明作者看到了歐洲資產階級社會生活和戰爭之間的內在聯系。
30年代初,托馬斯·曼預感到法西斯的威脅,發表了中篇佳作《馬里奧與魔術師》(1930),對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氣氛做了生動的描述。
1933年希特勒上臺,他撰文譴責法西斯對德國文化的歪曲和破壞,發表《理查德·瓦格納的苦難與偉大》的著名演講,而被迫流亡國外,于1938年移居美國,1941年托馬斯·曼舉家遷往Pacific Palisades(在洛杉磯/加利福尼亞附近)。加入美國國籍一事一拖再拖,直到1944年,托馬斯·曼才取得了美國國籍.
雖然他的著作在德國被查禁,他的國籍和波恩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被剝奪,但他并沒有屈服,而是以著名的公開信表明了反法西斯的嚴正。流亡期間,他積極參加反法西斯斗爭,并堅持創作,發表了長篇巨著《約瑟夫和他的兄弟們》的前三部以及《綠蒂在魏瑪》(1939)等。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流亡:"這令人難以忍受。不過這更容易使我認識到在德國彌漫著荼毒。之所以容易,是因為我其實什么都沒有損失。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德國。我帶著德意志文化。我與世界保持聯系,我并沒有把自己當作失敗者。 "
1947年,波恩大學重新向他頒發博士學位證書。同年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問世。
1951年代發表長篇小說《被挑選者》,反映他對戰敗的德國應采取寬容政策的主張。
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由——回憶錄第一部分》(1954)再次探討資本主義社會中藝術家的命運問題。
托馬斯·曼堅持寫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還寫了大量的評論文章和書信,在他漫長的文學生涯中總共寫了二萬多封信。
托馬斯·曼在50多年的創作中,始終懷著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心,持守著進步的人道主義思想。在創作上,他把繼承歐洲古典作家的優良傳統和探索新的藝術手清,表現時代精神融為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