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米莉·狄更生(1830.12.10 ~1886.05.15)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她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出生地——美國馬薩諸塞州阿默斯特度過的。由于父親是著名律師,她可以見到許多社會名流。在30歲以前,她過著正常的生活,交友、聚會、上教堂、做家務,但30歲以后,便脫離社交生活,雖與朋友通信,卻很快就不來往了。最后,她在父親的房子里過起隱居生活,直到去世。
在脫離社會之前,愛米莉便開始寫詩。在1858—1862年期間,她的詩興似乎達到高峰。但是,她卻并不被人們所理解。在去世之前,她只發表了7首詩,去世后,她的妹妹在她的書柜中發現了1000多首詩。
在愛米莉去世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認為她是因為愛情失意而厭世嫉俗,只不過是一個浪漫人物而已,并不是一位嚴肅的詩人。但隨著她的詩稿和書信面世,人們才開始逐漸了解和重視她。她的詩感情真摯、立意新穎、想像奇特,成為英美20世紀意象派的先驅。
詩人在這首詩中謳歌了“希望”。“希望”是中外詩歌中僅次于“愛情”的主題。
這是一首抑揚格的韻律詩,其韻腳(foot rhyme)基本上是ABAB,只有第9行和11行稍有松動。詩中的語言,在語法和句法上都是非常完整和嚴謹的。在第1段中,第1行為主句,2、3、4行由That引導一個定語從句,修飾the thing,即Hope。第2段的5、6行是并列倒裝句,第7行是the storm的定語從句,第8行是bird的定語從句。本段中,詩人用the Gale、the storm 來比喻 difficult time。第3段中,第9行和第12行為并列句。其中的 it 指代 the little bird,即Hope。句中 the chilliest 意為 the coldest; 而 the strangest 意為 far far away 或 the farthest。 第11行的Extremity 意為 the most difficult situation,比喻艱難險阻或最困難的處境。最后一行的 crumb,意為 a very small piece of dry food,比喻非常細小、微不足道的東西。
詩人使用通俗而又精練的語言,采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段,生動準確地謳歌了“希望”。詩人不但將希望比喻成小鳥,而且將其意象化和理想化——希望棲息在靈魂中(in the soul),唱著無詞之曲,永不停息;盡管希望無處不在,給人帶來溫暖,帶來鼓勵,指引方向,然而,它卻沒有任何企求,也不要求任何回報(Yet, never, It asked a crumb—of me)。
詩人不但善于把常用的詞句放在特殊的上下文中進行對比,互相鋪陳,而且對標點符號的用法也別具一格。幾乎在每一行中,詩人都用了破折號,產生一種停頓或過渡的感覺,更表達了情感上的遷移或轉換,讀起來節律感更突出。這也使她的這首韻律詩錦上添花。
雖然詩人的1775首詩大都是深沉的詩句,描寫愛情、死亡和自然,然而,這首以“希望”為主題的詩卻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明她在閉門索居期間對于社會和哲學的探索,也表現了她在寂寞之中對生活的憧憬。這也可能是她高產詩作的潛在動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