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處女作,還是一個寫詞的藝人的處女作,自然不能期望太多,何況方文山不比周杰倫。雖然都是半路出家,但周杰倫好歹演過不少(演技暫且不提),沒吃過豬肉也在豬群里跟著跑過,而且都是大導演帶領的豬群,偷師甚多。所以方文山的處女作相對而言比不上周杰倫的處女作,也在情理之中。
這部電影的故事十分爛俗,音樂、漢服、詩歌各種元素混雜其中,主線不太分明,演員的表演也略顯浮夸。雖然缺點無數,但有一個極大的優點不能抹殺——此片的文藝范兒很足,帶給觀眾小清新而非商業片的感覺。它至多算一部不成功的作品,導演的態度仍值得我們尊重。單憑這一點,已足夠讓它從絕大多數的爛片中脫穎而出。
本片給我最深刻的感觸,其實與電影本身無關。之前看了《天臺》,現在看了《聽見下雨的聲音》,我算是徹底明白了周杰倫和方文山為什么會成為好朋友。不管他們誰影響誰,兩人有著相同的審美、情結大約是毋庸置疑的。先從劇情說起,《聽見》的故事其實與搖滾音樂一毛錢關系都不必有,主角身份從歌手換成藝術家、建筑師、作家等等完全不影響情緒的表達,主題只是對夢想的堅持而已。周杰倫執意要做音樂片,因為作曲是他最大甚至唯一的特長,但方文山大可不必如此。考慮到片中并無太多音樂領域的專業描述,方文山選擇搖滾的原因,只可能是出于他本身對音樂的熱愛。結合他最近神奇地接下了網游的作曲(注意是作曲!),方文山心中藏著對音樂的激情,大概是毋庸置疑的。
再說選人,柯有倫和徐若瑄都是周家班的老伙伴,我依稀還看見了浪花兄弟的身影。但最引起我注意的是片中的女主角,與桂綸鎂、《天臺》女主(一時忘記了名字)同屬一個類型:清純、學生氣、文藝范兒濃。個人猜測,《天臺》和《聽見》的女主應該都沒怎么演過戲,演技說得好聽是清新,不好聽就是稚嫩。做作固然令人討厭,無辜看多了也覺得心煩。不知別人怎么認為,在我看來徐若瑄和徐嬌都比女主順眼的多。
音樂、中國風、悲劇等等要素是周杰倫當年征服華語樂壇的法寶。近年來周家班常常重復著一句話:我們的時代永不會過去。想永遠跟上時代脈搏的唯一辦法,便是永遠追趕年輕人的時尚步伐。但十五年來,周杰倫和方文山致力于創新、突破,努力改變自身以適應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最大的受眾面仍是兩千年初接觸他們音樂的80后。或許70年代的劉家昌,80、90年代的羅大佑、李宗盛都曾有過類似的想法,但事實證明他們都不可避免地老去。繁華落盡的周家班或許已經想通,與其無力地追趕年輕的腳步,不如將自己的歌聲獻給喜歡他們的一代人。無論方文山參加了多少商業活動,寫了幾本書,轉了多少次型,在《聽見下雨的聲音》里,他依舊是我們熟識的那個周杰倫的黃金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