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德黑蘭》(Argo)取材于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六名美國人在逃出遭遇重重圍困的美國駐伊朗德黑蘭大使館后,不得不逃亡藏匿。與此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托尼·門德斯(Tony Mendez)加入了營救工作。他與好萊塢的一位著名制片人和一位化妝師一起制定了一個大膽而又不同尋常的計劃——他們合伙杜撰了一個不存在的電影公司,假借實地取景之名親赴伊朗以接近那些被困的美國人。
鑒于事實真相比影片故事更加撲朔迷離,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有關于這部電影和參演大明星的其他有趣的真相。
1、為了貼近片中CIA特工角色,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特意蓄起的長發和層次不齊的胡子確實為其飾演的形象加分不少。但是他本人似乎對此并無什么好感,在接受《每日郵報》(The Telegraph)的采訪時他表示:“我覺得自己要變成比吉斯樂隊(the Bee Gees)的成員了,當終于能把胡子剃了頭發剪短時,這感覺好比雨后初陽一般。”
2、注意注意!本在執導影片《逃離德黑蘭》時常常入戲太深,以致于他的三個小孩子薇奧萊特(Violet)、塞拉芬娜(Seraphina)和塞繆爾(Samuel)不得不把爸爸拖回現實。本在接受《好萊塢報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采訪時說:“我在拍攝這部電影時,內心深處一直有一些焦慮不安。一直想著我不僅要把這部電影拍出來,而且還要把這個活兒干得漂漂亮亮。這些思緒總是使我的大腦總是飛速運轉,即便在給孩子們洗澡或是喂他們吃飯的時候也是如此,所以有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說:‘爸爸,專心一點好不好?’”
3、地點!地點!地點!雖然《逃離德黑蘭》故事發生地大部分都在伊朗,但是攝制組根本不可能在那里進行拍攝。因此,電影基本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土耳其拍攝的,并不在伊朗。片中美國人逃亡時藏身之處加拿大駐伊朗德黑蘭大使館實際上是洛杉磯漢考克公園內的一所宅邸,而伊朗機場實際上是美國東部的奧蘭多國際機場,與此同時,伊斯坦布爾成為營造德黑蘭混亂街頭和擁擠集市的理想替代者。
4、真的是個玩笑!影片中本飾演的中央情報局特工門德斯原型人物曾經透露,這部杜撰電影《阿爾戈號》的名字取自于一段俏皮話——門德斯寫道:“我們需要一些引人注目同時又帶有東方文化或是神話色彩的東西。在經過一些嘗試之后,我們想到了!”網站Slate解釋這個靈感來自于門德斯喜愛的小玩笑“猜猜我是誰”(Knock-knock joke),大概情形是這樣的:“誰在那兒啊?”“阿爾戈。”“誰是阿爾戈啊?”“**阿爾戈!”
5、劇透慎入!《逃離德黑蘭》最后的高潮部分——飛機場那一段,影片中一個伊朗警衛打電話給好萊塢空殼制片公司求證其真實性,在最后關頭發現美國人已經登上了一架飛機并企圖逃離。這一橋段看得所有觀眾都提心吊膽捏著一把冷汗。但是,實際上真的情況并沒有那么驚心動魄。當門德斯回憶當日情形時說:“機場廣播通知說瑞士航空公司飛機因機械故障延誤,在經過令人緊張的一小時后,我們就得到了登機通知。”逃亡時分,最讓人感到驚奇的部分居然是飛機的名字竟然是“阿爾古”(Argau)——瑞士的一個州名!門德斯說:“我們把這個視為一切都會順利的預兆。”幸運的是,他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