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風流》的導演兼制作人弗蘭克·卡普拉曾說過:“在好萊塢,能夠按照自己想法創作的導演沒有幾個”,因為一部好萊塢的電影必須要在商業和藝術之間互相博弈,在好萊塢,電影首先是為觀眾設計的商品,其次才是藝術家的創作載體。
難能可貴的是,《林肯》的導演,從70年代中期起就家喻戶曉的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如今在商業上的成就以及在夢工廠和美國電影界的地位允許他借助好萊塢工業的頂尖技術認認真真的拍一部電影。這個老頑童在好萊塢的商業與藝術之間把玩了40余載之久,如今,他已經可以越過制片人(他就是其中之一)和投資商而開始嚴肅的拍一部好萊塢出品的藝術電影了。《林肯》就是一部可以展現了斯皮爾伯格迄今最高藝術成就的電影,也是即他93年《辛德勒名單》后最有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的電影。而相比于《辛德勒名單》用真摯的情感打動觀眾,《林肯》通過更加嫻熟的電影技巧和克制收斂的敘事方式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還魂。
在美國的歷史中,亞伯拉罕·林肯是一個被教科書神話過的人物。他早期豐富的人生經歷以及當選美國總統后的赫赫功勛是無法通過一部電影的容量來涵蓋的。斯皮爾伯格很聰明的把影片的切入點縮小到了林肯遇刺前的最后四個月里,將觀眾直接帶入到這個人物一生中最關鍵的時期。如果從商業角度考慮,南北戰爭是一個可以被大書特書的歷史段落,林肯可以在該段落里被塑造成一個戰時英雄和手腕精明的政治家。但是導演沒有通過這種媚俗的方式繼續神話這個已經被神話過無數次的歷史人物。斯皮爾伯格要一邊小心的概括林肯的偉大理想和歷史功勛,一邊又為觀眾呈現偉人最人性化的一面。于是第十三修正案的簽署和南北戰爭結束的尾聲成為了影片的劇情核心和時間背景。其中電影對林肯家室的大篇幅描繪使得林肯的人物性格變得立體豐滿,同時人物形象也更加平易近人,讓觀眾在觀影之時有極強的代入感。在斯皮爾伯格的鏡頭里,林肯是一個看上去有些脆弱和蒼老的銀幕形象,多年的戰爭已經讓林肯身心交瘁,他佝僂的背影和輕柔的語調都和傳統的偉人形象相去甚遠。但導演想要告訴觀眾的是:正是在這個快要被歲月榨干的身軀下,一個偉大堅韌的靈魂維持著國家的統一,廢除了奴隸制,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斯皮爾伯格這種由下而上的講訴方式使得影片沒有對觀眾進行空洞乏味的歷史說教,而是讓觀眾更加深刻和主動的去體會這段美國歷史。
在《林肯》里,電影有多處激烈的斗爭場面,不過這些場面不是發生在原野的戰場上,而是發生在參議院的辯堂上的。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影片對歷史場景的畫面還原而是在于劇本對人物語言的精準把握。在我看過的所有斯氏電影中,從來沒有見過哪部電影可以像《林肯》那樣如此依賴人物的對白講故事。《林肯》在150分鐘里包含了大量的室內戲和人物對白,劇本的用詞非常考究,信息量巨大并切充滿戲劇感。我承認如果不借助字幕的幫助這部電影里的很多對白都聽不懂,并且部分出現的地名人名需要結合影片之外的歷史知識來理解。所以我覺得如果不是美國歷史系的學生,一般人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
在影片的制作上,斯皮爾伯格這次顯得非常克制。在影片的前半段,你可能幾乎感受不到導演的個人痕跡。斯皮爾伯格收斂起了以往“偽文藝”的個人風格,而將電影完全交給了故事。斯皮爾伯格御用的攝影師Janusz Kaminski 和 配樂師John Williams 也退居后座。除了影片的開頭,電影幾乎沒有出現史詩般的視覺奇觀和過渡煽情的配樂,影片的攝影和配樂都完全融入到了故事當中,點到即止,毫不喧賓奪主。也許以上的這些做法會違背好萊塢電影的商業美學甚至削弱“魅力電影”的觀賞性,但也正是因為這種一絲不茍的學術精神才可以讓電影變得更有價值(而不僅僅是一個供大眾消費的娛樂商品)。
此外,《林肯》不是一部乏味的教育片,斯皮爾伯格出眾的商業才能并沒有讓《林肯》在娛樂上失敗。他用他嫻熟的敘事技巧冷靜的控制著觀眾的觀影反應。當觀眾在毫無G點的電影畫面中逐漸感到疲倦時,導演用一些機智俏皮的臺詞,小孩子幼稚的行為,還有說客在躲避槍火后還不忘跑到對方腳下撿回文件單的段落等來調節影片的氣氛。此外,電影里極具爆發力和觀賞性的表演也是不讓影片冷場的一個重要元素。得益于劇組出色的選角,《林肯》擁有今年為止最精彩的群戲。其中飾演林肯本尊的丹尼爾·戴·劉易斯和飾演共和黨激進派領袖Thaddeus Stevens 的湯米·李·瓊斯應該是鎖定今年美國頒獎季大大小小的最佳男演員提名了。其中,我個人覺得湯米·李·瓊斯奉獻了他從影為止最精彩的表演。在他的臉上眉間,道道皺紋都是戲,把一個狡猾機敏并且心藏秘密的政客演繹得絲絲入扣,很奪劉易斯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