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導演蘭道爾·華萊士是好萊塢的名牌編劇,最著名作品是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的《勇敢的心》,以及邁克爾·貝執導的《珍珠港》,近年來轉行為導演,處女作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三劍客外傳篇”《鐵面人》,第二作是吉布森主演的《我們曾經是戰士》——都屬于“好萊塢體制內”大投資大卡司的主流制作。但華萊士的產量不高,八年之后才再度執導筒,為迪斯尼拍出了《一代驕馬》。
出演潘妮的是事業幾起幾落的中生代女星戴安·琳恩,她在本片的表演得到了大多數美國影評人的表揚,“她貢獻了到目前為止自己的最佳演出”,已經有媒體報道,“經官方證實”,“戴安·琳恩將極有可能入圍明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五人)名單”,并且紛紛將其與去年《弱點》一片中的爆冷勝出的桑德拉·布洛克相提并論(因為兩片從題旨到格局以及“命運”都極其近似),更有論者指出,琳恩發揮得更在布洛克之上。影片圍繞一人一馬展開,既是體育勵志片,也肩負家庭、時代劇的特征
●老套……但是管用
另一方面,盡管不少媒體放言《一代驕馬》將是“頒獎季”的一匹大黑馬,但實際上該片本身并未獲得眾口一辭的表揚——截至本文發稿時間為止,美國權威的影評匯總網站爛番茄和metacritic上的綜合評分分別只有67和61分,綜合考察美國主流媒體,會發現該片毀譽參半——除了美國最老牌影評人羅杰·艾伯特在《芝加哥太陽報》上奉獻了毫無保留地由衷贊美,《紐約時報》《華爾街郵報》《洛杉磯時報》《紐約郵報》《滾石》《slate》等權威報刊影評人給出的只是及格分甚而是低分,而《時代周刊》以及好萊塢“自己人”的《綜藝》及《好萊塢報道者》則給了相對較高的評價。
其實也正如中國觀眾越來越熟悉的那樣,“影展口味”、“奧斯卡規則”等傾向性“影片獲獎規律”始終存在,且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代驕馬》恰恰正是那種奧斯卡格調的影片,《綜藝》的點評尤其一針見血:該片“老套,然而著實鼓舞人心”,這類改編自真人真事、經歷重重困難最終抵達勝利彼岸的標準“美國夢”故事,從來是“美國電影”的主旋律,也正是美利堅民族最為熱衷和信賴的《讀者文摘》體的“心靈雞湯”——首先從正面角度來看,這類故事因為其真實性,在新聞傳播和文藝創作上有可歌可泣值得大書特書的價值,更不乏實實在在的催人奮發的效應。
甚至不妨說,人類世界之種種別致與精彩,文明之一代代傳承,正是肇因于這些鮮活可敬足資表率的人和事。然而從反面觀之,這類故事又因“藝術加工”(出自于當事人或新聞媒體或文藝創作者之手之口),而巧妙剝離了其中若有若無的灰色成分,一貫偉大光榮正確背后,也時有讓人生疑生厭之處。而好萊塢主流電影多年養成的積習,處理類似題材時的圓熟和陳腐,真實價值觀上的淺浮及市場營銷上的算計,也確實讓不少人審美疲勞,敬謝不敏。
但是也和中國電影的官方意識形態一貫通過華表、金雞等獎項體現一樣,奧斯卡體現的也正是美國主流或曰發達資本主義世界的主流價值觀(最終體現為社會財富、影響力和資源的分配及占有),這樣一部《一代驕馬》在奧斯卡角逐場上被看好,自然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