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麗·褒曼(瑞典語:Ingrid Bergman,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生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逝于英國倫敦,是一位著名的瑞典籍電影女演員,也是繼葛麗泰·嘉寶之后在好萊塢及國際影壇大放光芒的另一位瑞典巨星。褒曼曾獲得過三次奧斯卡金像獎,兩次艾美獎以及一次托尼獎。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4名。英格麗·褒曼也以《卡薩布蘭卡》(又名 北非諜影)中的演出而聞名于世。
中文名: 英格麗·褒曼
外文名: Ingrid Bergman
國籍: 瑞典
出生地: 瑞典斯德哥爾摩
出生日期: 1915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 1982年8月29日
畢業院校: 瑞典皇家戲劇學院
代表作品: 卡薩布蘭卡,愛德華大夫,美人計,真假公主,東方快車謀殺案
主要成就: 第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
第二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
第四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星座:處女座
身高:178cm
婚姻狀況:有三次婚姻,四個子女
最向往的事:戲劇的新奇生活
最反感的事:讓我改名。如果有人不會讀我的名字,他應該從現在開始學發音。
最喜歡的樣子:自然
離婚的理由:我不能與一個自以為不會犯錯誤的人在一起生活。
對待不幸的態度:只有嘗過悲哀的人才會懂得幸福
墓志銘:這里躺著一位偉大的演員,直到她生活的最后一刻,她還在演戲
1936年以《寒夜琴挑》一片引起美國大制片家大衛·塞茨尼克的注意,決定將該片重拍成美國版,并請她主演,為她開啟了通往好萊塢的大門。到了美國后,佳作迭出,在美國影迷的心目中樹立了圣潔的形象。但是褒曼卻在1949年拋棄丈夫和女兒,與意大利名導演羅西里尼私奔,此舉激怒了當時的影迷,使她有7年之久絕跡好萊塢。直到1956年以《真假公主》獲奧斯卡影后,才返回美國,她的浪漫情史也在1958年宣告結束。1974年以《東方快車謀殺案》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掀起她晚年的另一波小高潮。
英格麗·褒曼出生于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褒曼迎來了自己的第67個生日。這天早上,她感到十分不適,痛楚萬分。她雖不知道癌細胞已擴散到了脊髓骨,但明白自己的生命已到盡頭了。
她的前夫拉斯和親朋好友送來了一束束鮮花,祝賀這位瑞典籍的世界明星的誕辰。她強忍著劇痛,款待賓客,替他們斟滿香檳,舉杯共飲。不過,她再不能像過去那樣一飲而盡了,她只是把酒杯同嘴唇“親了親”,便放下了。 就在當晚,她離開了人間,死因是乳腺癌術后淋巴并發癥 。一代巨星,香消玉殞在英國倫敦寓所,終年六十七歲。 但對許多熱愛她的影迷來說,英格麗·褒曼永遠活著---和賈利·古柏一起在積雪的西班牙山頭,或者和加利·格蘭特一起在間諜充斥的里約熱內盧。不過,也許最讓人覺得她音容宛在的還是《卡薩布蘭卡》中的伊爾莎。在那部片子里,英格麗坐在鋼琴邊喃喃地說:“山姆,看在老朋友份上請再彈一遍‘時光流逝’”,在亨弗萊·鮑嘉舉杯時盈盈淺笑,在薄霧機場上黯然送別……
以美麗、圣潔、自然而著稱于世的英格麗·褒曼,是四十年代以來最受影迷歡迎的女演員之一,她幾乎受到觀眾和評論家的一致首肯,她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盡管她也曾因一場丑聞而幾乎毀了她的演藝生涯,但她在世界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卻并未有太大動搖,她那許許多多風格不同的銀幕形象活在了數以億計的影迷心中。在英格麗·褒曼的輝煌歲月里,她引領了一代人的風騷。她剪短發,會使短發成為當年流行的發式;她不化妝在銀幕上出現,化妝品銷售量便降低;她演修女,進修女院的人便增加;好萊塢富商霍華德·休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飛行家男主角原型〕有一次買下從紐約飛洛杉磯的全部機票,使她一定要接納乘坐他私人飛機的邀請;一個影迷親自把一頭羊從瑞典趕到羅馬去送給她;還有些信件的地址只寫倫敦,英格麗·褒曼收,便能送到她手里。
好萊塢星光大道明星
( Star on the Walk of Fame) 好萊塢名人大道6759號(6759 Hollywood Blvd)紀念星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百大明星
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100 Years... 100 Stars 1999 獲選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最偉大女明星第4名
美國郵政總署紀念郵票
2003 紀念郵票 以褒曼的形象作為郵票圖案 【說明】獲得該項榮譽的少數幾個非美國人之一
有一種玫瑰用英格麗·褒曼來命名
這是一種暗紅色的玫瑰,花蕾近于黑色,曾在花卉評選中多次獲獎
經典作品:
《卡薩布蘭卡》(又譯《北非諜影》),《煤氣燈下》,《愛德華大夫》,《美人計》,《真假公主》,《東方快車謀殺案》,《圣女貞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