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上路之前的成人割禮
缺氧版的成長教育。和現實生活一樣,叛逆的孩子更多地來自不好的成長環境,就像是困在魚缸里的金魚,游離且無所適從。影片非常關乎現實,情緒隨著主角而波動,讓觀眾一起回想并經歷青春期的叛逆和殘酷,但是偶爾出現的溫情和希望,又讓影片更加立體更加感動。
從女孩到女人,只轉眼一瞬,內在的突變,連父母都置若罔聞,只有敏銳的導演能發覺。安德里亞•阿諾德抓住了,殘酷青春里的一個耳光,一場情變,悲痛到崩潰的無言。女孩為這個成長付出了貞潔的代價,沒有被謊言撕裂,終于“在路上”。十五歲的那個夏天,在經歷了生死愛恨,精神割禮之后,女孩離開了破碎的家,拉開了人生第二道帷幕。
青春蛻變只是一瞬,伴隨著其成長中必須經歷的酸甜苦辣,不管你是主動還是被動,過了這段日子,孩子就不再是孩子。有關描述青春殘酷特質的影片不再少數,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好題材,便于展開人所共知的誠懇話題,以供情感細膩的導演一代又一代不斷挖掘。《魚缸》也和所有一切成長類型的電影一樣,劇情簡單,脈絡清晰可見,基本上一條線索就能見底。一個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貧民女孩,十五歲,有著青春叛逆的特性,外加一個突然闖入她們世界的男人,以及這個男人如何迅速把她從女孩變成女人。這種女孩到女人的變化,片中隨處可見,昨天還與母親爭吵,與妹妹互相謾罵和攻擊,今天就突然有了屬于自己的目標的責任感,這世界,在十五歲的女孩眼里,突然變了色。全片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導演著力去表現這種色彩,這種屬于青春疤痕的色彩。更高明的是導演只是拿著攝像機靜靜拍攝,躲在一邊,即使是到了痛苦不堪,全盤崩潰的邊緣,他都只是做個忠實而平靜的記錄者。青春的疤痕既不濫情,又不煽情,更是在平淡中浮現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