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來美國的時候,除了上學用的教科書,自己買的第一本英文書是美國烹飪學院出的《每日減肥烹飪》。書讀到一半,對著美麗圖片們照貓畫虎一通,黃油在平底煎鍋里滋滋一響,十磅肥肉就上了身。雖然書名是“減肥烹飪”,但真喜歡做菜的人誰都知道,想當大廚就不能怕胖,“減肥”跟“烹飪”根本就相互矛盾水火不容嘛。
所以電影《Julie & Julia》看完,我最高興的一點就是看到身材高大心寬體胖的Julia Child事業愛情雙豐收。Julia Child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電視名廚之一,十余年辛苦后于1961年終獲出版的《精通法國烹飪的藝術》至今已重印47版,是美國最暢銷的烹飪書。梅麗爾.斯特里普塑造的Julia Child 很得人物的精髓:寬厚,平和,對生活時刻充滿激情,遇到挫折也不輕易退縮。電影結束后我特意去youtube上看了看Julia當年的烹飪節目《法國廚師》。梅姑的版本比起電視屏幕上的Julia更夸張些,標識性的腦后腔共鳴發聲重鼻息的口音比Julia本人更高亢,而激情四溢的生活態度也更突出,近乎卡通;但在短短兩個小時里要表現出Julia與眾不同的個性,不抓住這些最突出的特點則又不夠直觀。可以說,梅姑的表演已經超越了容貌舉止相似的模仿,她要塑造的是美國人心目中的完美Julia Child。
電影比較有趣的除了展現Julia在法國學習烹飪的過程,還跳到五十多年后一位現代粉絲Julie Powell身上,兩代人的挫折與成功并行發展,很有點女性主義電影《時時刻刻》的意味。當然《Julie & Julia》是輕松小品,沒有那么多的哲學思考也沒有黑暗結局。但有意思的是與Julia Child相對照的現代一線。粉絲Julie Powell是個草根博客英雄,可Julia本人并不喜歡她。電影并未說明原因,但這位現代的名博主的確不那么招人待見,尤其是一對一的和Julia Child的心路歷程相比較之后,更顯其性格特色的“獨生子女”,怨天尤人+急功近利,并不討喜。但其實Julie這條線刻畫得相當真實,飾演Julie 的Amy Adams在這部戲里表現亦十分突出,把Julie的跋扈與脆弱都刻畫得惟妙惟肖。比起浪漫卡通版的Julia Child,一個普通紐約客的真實生活也就是如此吧,沒有烹飪學校,沒有異旅的浪漫驚奇,每日里一日三餐再神通廣大變化多樣也只不過寥寥數人欣賞,再加上毫無驚喜的工作,若論好看,怎么也比不了巴黎。但Julie這條線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展現一個人變化的過程,正如Julia Child盡力要出版《精通法國烹飪的藝術》時所說,她要改變美國人的生活。影片中的Julie后來感謝Julia,也是說她除了學會烹飪,也學會了怎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可惜Julie這個至關重要的變化,影片只是掠過,篇幅很小,缺乏細節鋪展。也正是如此,才讓紐約這條線難與巴黎一線抗衡。我猜想如果影片能夠再加十分鐘的Julie反思,把重心從“成功”移到“改變”上來,強調烹飪是對生命的歡慶,而不僅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模仿,也許影片效果能再提升一級。
電影導演Nora Ephron曾經執導過廣受歡迎的愛情喜劇電影《當哈利遇到薩莉》,《西雅圖夜未眠》和《網絡情緣》,溫情搞笑的功夫很到家。在《Julie & Julia》中跟美食聯系到一起的笑話更好看,不論是Julia大切洋蔥還是Julie驚煮龍蝦,都讓人忍俊不禁之際暗自共鳴。做飯是件麻煩事,但若真心熱愛生活,做飯又是件無比快樂的事。看一大塊黃油在煎鍋里滋滋融化,半圓的蛋餅包了蔬菜肉丁噴香四溢,整雞涂了蜜汁在烤箱里烘得焦黃油亮,奶油蘑菇濃湯培在溫火上嘟嘟冒泡,剛蒸出鍋的鮮魚淋了油汁黑白分明,旺火油爆的小青菜爽口清脆……這些本來你是你我是我的原料們聚到一起一煎一炒一烹一煮就變成一道道令人心旌搖曳的美味佳肴,這過程怎么不神奇不浪漫呢?
更重要的,身邊也要有一個耐心等你那道菜的人,不一定要說“你是我面包上的黃油,生命里的呼吸”,但會讓你知道,不論是燒干鍋底還是火候欠佳,只要你肯為他洗手做羹湯,他總會呼哩呼嚕的吃個干凈,一生無悔。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影視英語 > 歐美電影 > 電影預告片 > 正文

- 閱讀本文的人還閱讀了:
下一篇:預告片: 《死神來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