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講解
先給戴上高帽:你們是祖國的生力軍,你們是德意志的鐵人,你們會是擊退敵人的英雄。Repulse,擊退,打敗。
接著,估計了幾種可能出現的反對理由。然后在第三段中,使用了四個連續的反問排比句,極具煽動性。記不記得Partrick Herry那個“不自由勿寧死”的著名演講?里面也有個類似的反問句:“Is life so dear or peace so sweet as to be purchased at the price of chains or slavery?”(生命是如此珍貴、和平是如此甜蜜,以致可以用忍受奴役、鐐銬加身作為交換么?)生活用語中很少用到這樣的句式,但在飽含激情的講演或文章中是經常能夠看到的。
教授是在駁斥反對參軍的理由:父親會如此忘恩負義以致讓祖國先于他的兒子毀滅?母親會如此軟弱以致不能讓她的兒子去保衛哺育他的國家?穿上軍裝這么光榮的事會讓我們避之惟恐不及?這一點點的礪煉難道對一個男孩子來說是壞事?
在年輕學生心中,遠離現實的幻想最容易挑起激情。這些還沒有經過世事滄桑的滿腔熱情也最容易被誤導。當影片的男主角Paul犧牲前最后一次返回家鄉,聽到教授對著教授對著教室里的孩子鼓吹著同樣的話,他再沒有出征前的意氣風發,因為他已經親身體驗到了戰爭的殘酷。可孩子們寧愿相信教授,他們認為Paul是膽小的懦夫。有句話不是說么,“很多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