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讓人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胃痙攣,甚至大腦也會失靈,就像一輛變速箱壞掉的汽車,難怪人們會需要Xanax(阿普唑侖。抗焦慮藥物)來度過難關。令人驚訝的是,研究情緒調節(我們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情緒波動)的研究人員們發現.很多焦慮的人是心意決絕地(雖然不一定是有意識地)保持焦慮。究其原因,研究人員認為,對有些人來說。保持焦慮會促進認知能力。
在最近的一個研究中,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心理學家瑪雅•泰米爾對47個本科生進行了一個神經過敏癥標準測試,該測試詢問人們是否同意“我可以很容易地擺脫壓力”。然后她給參與測試的志愿者們展示了一系列任務,有些較難(做演講、參加考試),有些較容易(洗盤子),并詢問志愿者們在面對不同任務時希望選擇哪種心理感受。在困難的任務面前,較神經質的人更加傾向于選擇憂慮擔心,而非神經質的人則選擇其他心理感受。顯然,神經過敏者有充分理由選擇焦慮:當泰米爾讓大家玩字母易位造詞游戲的時候,剛記錄完一次焦慮經歷的神經過敏者要比剛回想完一段快樂記憶的神經過敏者發揮更加出色。而對非神經過敏的人來說。緊張焦慮不會對其表現產生影響。
丹佛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員布萊特•福特發現,在其他的人群當中,焦慮不是有沒有用的問題.而是有多么習以為常。她使用一張列出各種情緒并提問“平常有多大程度感覺這種情緒”的問卷測試了139名本科生的“情緒特質”(大部分時間的情感傾向)。然后她把學生們按特征分組為“憂患型”(傾向于著急、擔心或神經兮兮)、“憤怒型”(長期處于發怒、生氣或煩躁不安的狀態)和“樂天型”(開朗、樂呵呵的一伙人)。六個月之后,接受測試的志愿者回到了福特的實驗室。這次布萊特給了他們一個情緒類型列表并詢問他們想體驗哪一種。毫無懸念,“樂天型”的那伙人想要快樂。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人們以為長期處于焦慮狀態的人會迫不及待地要求得到一些氯羥安定,但這些“憂患型”的人說他們想要憂慮擔心和緊張不安—即使他們主觀上認為不快樂(“憤怒型”的學生們想要的情緒也和他們的類型一致)。想要感受某種情緒和享受某種情緒不是一回事,密歇根大學的神經系統科學家肯特•貝里奇指出了這一點,他發現“想要”和“喜歡”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調和的。
在某些案例中,對焦慮感受的需要可能導致一種非常類似于對焦慮上癮的狀態。“有些人表現得極端焦慮激動,卻不知道為什么會那樣,”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精神病學家哈里斯•斯翠泰納說,他們會隨便抓住任何原因來解釋他們的感受。試圖將其合理化會導致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焦慮狀態。他說,“有些人沉溺于感受焦慮是因為那是他們熟悉的一種感受,如果他們覺察到自己平靜下來,就會厭煩,感到內心空虛。他們想要感受焦慮。”注意,哈里斯沒有說他們“喜歡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