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之華山論劍

語言交流的環境和表情達義的手段。”
“瘋狂”李陽說:“現在很多口語好的不懂專業,搞專業的口語又很差。在外企很多白領、即使專業很棒,但卻很難和老外溝通。”
“狂客”張翔說:“我在安然公司的經歷讓我一生刻骨銘心。我們和美國人在信仰、價值觀、道德標準、文化習俗、社會制度上大不一樣,造成我們在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樣等方方面面產生很大的誤會和沖突,尤其是跨國公司通行的職業規則意識。對于大學畢業的學習者來說,在掌握了初級口語交流能力之后,就應該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交際環境下的職業英語口語訓練。比如說美國人的個人主義思想和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觀念,比如說等級觀念、創新意識、責任感、直接表達與間接表達、謙虛與自信、比如說中國人的關系、面子等都會對交流產生較大影響。”
“瘋狂”李陽說:“我發現現在學英語的人有一個很普通的誤區,就是為了學英語而學英語,而不是為了交流而用英語交流。走了很大很長的彎路。只是學一些皮毛、長一些見識、交一些朋友、多一些時髦,并沒有真正聯系到涉及專業應用和國際經濟交流。口語訓練更是脫離實踐。培養的盡是一些只能看得懂文章卻說不出話的‘啞巴口語專家’。”
“狂客”張翔說:“這很正常。因為中國人學英語主要還是靠閱讀英文課本,所以閱讀理解能力強,口語表達能力差。看懂的文章再多,也不能自然而然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借雞下蛋’水平不夠。我在培訓過程中有意識地教他們著重掌握口語轉述詞和總結慣用語,培養學生把每看到的文章中的每一句話用自己的語言轉述出來,再進行總結表達。這樣就能看得越多越能說,也能大大增加英語環境。”
“瘋狂”李陽說:“可這需要指導,否則靠自學恐怕會走形。最近我受邀作英語演講大賽的評委,發現一個怪現象,很多參賽學生演講水平很高,發音也很地道,口若懸河,可一到評委與他們答辯時,卻結結巴巴,甚至還聽不懂你的提問,回答問題也驢唇不對馬嘴,滿嘴的中國式英語,中國評委能聽懂,可美國評委卻聽不懂。我真佩服他們背誦演講稿的水平還真不簡單。”
“狂客”張翔說:“背得再熟也不能表明他的口語水平就很高。正所謂‘我思故我說’。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載體。英語是思辯語言。漢語是敘事語言。英語擅長一般特殊型邏輯思維表達模式。訓練學生用英語歸納、演譯、分析、推理就能夠很有效地提高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的演講能力。”
“瘋狂”李陽說:“我還記得咱倆在西安狂轟‘英語角’的經歷。那基本上是咱倆唱獨角戲。現在做培訓,每周我都組織‘英語角’,由我先定兩個主題,一個討論題目,一個辯論題目。把學生們分成兩組,學生口語水平比較低的一組進行討論。一組水平高的展開辯論。結果都進行不下去。剛開始就互不相讓,吵起了架。過一會兒就成了口語最強的一人唱獨角戲。訓練的效果就出不來了。”
“狂客”張翔說道:“討論、談判和辯論是英語口語交流技能的最高水平和最終目標。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文山會海’,在世界上屬開會最多的就應該算是中國了。但往往是流于形式,只能反映家長意志、首長命令和領導指示。我也開了‘英語討論’課程,一開始也并不理想。我就專門研究了一下美國的開會歷史。這才發現,原來美國人在150年前‘南北戰爭’時就發明了一套民主議事規則,叫‘Robert’s rules of order’(羅伯特議事規則)。這套規則成為美國所有大小機構開會的通行規則。這套非常成熟的民主規則保證辯論雙方都有機會和權利發言、陳述、討論、辯論、協商的機會而不至于引發吵架、打架,充分體現公正平等和民主自由。所以我主張和提倡學英語不應只是學語言、學知識、學說什么、學做什么,而更應該是學怎么做最好、最有效率的民主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