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備考SAT的過程中,考生們都在尋找做題技巧而非提高本身的閱讀分析能力,這是考試的一個誤區。其實,在考試過程中就會體現出能力比技巧重要。
去年的某機構由SAT分數報告數字得出了“中國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結論。所謂“缺乏”實在是需要一個對比標桿才好談。如果跟美國學生比較,就SAT分數本身,并不能得出這一結論。去年美國學生的平均分大約1500分,中國學生的平均分數大約是1200分。刨除語言作為第二語言的差異之外,很難說看出中國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能力上比較大的差別。
但如果跟SAT所要考察的能力模型來比較,中國學生的確是“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研究對300名中國學生進行了SAT英文原版及翻譯版閱讀部分的測試。學生被分為兩組,每組150人。第一組學生測試的試題為2005年10月份由美國大學理事會發布的SAT英文原版閱讀真題中的一節,第二組學生測試的試題為其中文翻譯版。
通過對中文版閱讀試題的分析發現正確率最低的題目類型為模型辨識題。剩下的題目類型分別是寫作目的題、主旨題、和觀點題,這些類型最終歸為“字面義”和“引申義”兩大類。通過對于高頻錯誤類型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學生并沒有完全掌握 SAT 考試要求考生具備的閱讀分析技能。這意味著即使學生在做中文版閱讀試題的時候,若考生不具備分析能力,同樣無法找出正確答案。
在難度為5(1是難度最小,5是難度最大)的題目區域中,語言和能力的分量大約是1:8,也就是說語言雖然是障礙,但是影響非常小,主要的困難還是在能力。
當然,很多媒體和專家指出,中國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個結論更多的不是通過《報告》的數據,而是基于廣泛的觀察得出的。在教學過程中,一些老師會發現即便在日常學習中,也時常能夠看到美國學生具備很強的創造力,總是嘗試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美國哈佛大學的標志是三本書——兩本朝上打開著,一本朝下蓋著,據說,哈佛通過這個標志就是要告訴她的師生:書本傳播了知識,傳播了真理,但書本也傳播了謬誤。而中國學生則總是嘗試到教科書中去尋找“正確答案”。
中國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傳統的中國教育相對重視知識的灌輸,而忽略能力的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訓練在人文領域應用非常廣泛,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傳統教育模式下用意識形態的教育(思想品德課)替代了人文精神的培養,造成學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匱乏。而傳統的東方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更為講求和諧、秩序,重視權威,較少的要求學生反思、挑戰和爭論。這種文化氛圍本身也不利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SAT考試是一個運行了80年的考試,本身的穩定性和科學性非常強。考試設計了倒扣分:SAT考試的分數計算原則答對一道題得1分,答錯一道題扣0.25分,不答不得分。再根據裸分的總分轉換為標準分,由此最大限度降低了技巧和猜題對于分數的影響。
在美國SAT被看作是跟IQ測試一樣的能力測驗,跟大一和大二的GPA成績,跟大學畢業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收入都存在強相關關系。美國頂尖大學用SAT成績來區分學生的學術能力,用來遴選未來的CEO和總統。對于這樣的考試,不要奢望存在著某種“技巧”在短期內就獲得質的飛躍。
有家長和學生提出,要在考前做100套SAT真題。“題海戰術”背后的邏輯是“熟能生巧”,用于提升語言考試的水平(托福跟SAT的區別主要在于托福是語言考試,SAT是能力考試)行之有效,但是用于SAT考試并不靈,通常1800分或許有可能,但是2200卻絕無可能。
SAT考試高分還是要靠扎扎實實的提升能力。建立英文閱讀習慣,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早。SAT閱讀是批判性思維訓練的核心方法之一,還能很好的幫助學生補充文化背景和人文知識,一舉多得。語言再重要,也只是工具,不要為了工具放棄了能力,最終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