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出成績后,小柏老師收到了很多成績,當然,有不少成績并不盡如人意。而這兩天,小柏老師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為什么模考成績可以達到2100,2200,實際考試連2000分都沒考到,甚至1800分都沒有考到呢?
首先,小柏老師一直覺得,模考根本不是讓考生去算分的,模考的偉大意義在于:1. 訓練思維的切換;2. 考驗肉體的承受能力;3. 即使發現一些不該錯的或者經常錯的題,可以為考場上的戰略性放棄做好準備。和分數無關。
先詳細解說一下上面提到的三點:第一,訓練思維的切換的意義很重要,平時很多考生做題目,都是一個類型題目做很多,甚至一天,幾天,一個星期,都是盯一個題型做,如此造成的問題也非常明顯:就是只有在一個類型題目累積到一定數量后,才會形成反應去正確地做。但是考場,每個類型的題目會交替出現,很可能剛剛熱起身來,就不得不切換到另外一個思維去了,這樣,會“炮灰”掉大量的題目,錯許多不該錯的題目造成分數的損失。進行模考,會解決或者緩解這個問題。
第二,考驗肉體的承受能力,很簡單的道理,一般目前的SAT考試(已經變得比較人性化了),是7點45分進考場,8點半開始考試,1點40左右結束(友情提醒每個考生都帶好干糧)。相對來講,2007年以前,SAT考試8點30分進場,9點15分開始考試,下午2點半以后結束,實在在有點太沒有人性了。模考對身體的考驗,如果做的比較得法,可以發現很多潛在的問題:在哪一個時刻身體會出現低潮,如何調整,不在身體失控的階段丟失太多的分數等等,都是可以在模考中獲得幫助的。
第三,也是模考帶來幫助最大的一點,就是發現并了解,哪些題目該是考場上放棄掉的。
由于SAT考試的制度是:選擇題答對得分;不答不得分,不扣分;答錯倒扣分。
因此,在上考場之前,就必須算好,究竟應該答多少題目才行。還有,上考場前就要知道,哪些題目是不該做的,放棄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