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中國高中生加入留學大軍,低齡留學日漸成為主流,那么申請美國本科并不是一蹴而就,在申請美國名校過程中,學生必須攻克SAT考試,那么如何在SAT備考時突破自我呢?
許多中國高中生都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就讀美國名校——徜徉在常青藤大學優美的校園里,游走于斯坦福大學迷人的塔樓間,沉醉在杜克大學雄偉的哥特建筑中……但是在通往美國名校的路途上,學生必須逾越一道艱難的屏障——SAT考試。
在許多中國學生和家長眼中,參加SAT考試對于中國考生似乎沒有任何優勢而言。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最近進行的一項對500名赴美就讀大學的中國高中生的連續調查顯示,中國學生面對SAT考試普遍存在 “先天”不足,但同時也具備一些極為明顯的優勢。
就其“先天”不足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廣大中國學生不能有效理解美國文化在SAT考試中的作用,換言之,美國文化問題幾乎是SAT中國考生(無論他最終是否能成功赴美)最主要的丟分點,這也是限制中國考生分數不能突破2000分最主要的原因——而在此之前這個問題幾乎從未引起過中國學生、家長或者校方的充分重視。中國的SAT培訓現狀是,教師往往注重教授學生應試技巧,而非能力培養,對學生的美國文化 “軟肋”更是“視而不見”,教學方案治標不治本,導致學生在成績提升面臨瓶頸時還找不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說到美國文化問題,我們可以舉個具體的例子。“political correctness”是從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種思潮,它的字面意思是“政治正確性”,特指在言談中一定要避免出現對某些族群歧視的字眼。SAT 考試中的所有題目都嚴格遵守這一原則。也許中國學生都知道稱呼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為“非洲裔美國總統”要比稱呼他為“黑人總統”更合適,但有更多的“政治正確性”話題在中國學生眼中并不敏感。例如,美國文學作品《飄》在中國深受人們喜愛,許多中國女孩子將自己的英文名字叫做Scarlett(斯嘉麗——《飄》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然而這部看上去凄美動人的愛情作品卻因為對美國蓄奴時期黑奴開心工作、愉悅生活場景的大段描寫而遭到美國主流社會的反感和譴責。中國學生在SAT閱讀考試中遇到對《飄》批判的文章時往往感到非常不解,而對于絕大多數美國學生而言,看到《飄》這個題目就會馬上意識到文章的批判意圖。
調查表明,中國學生在SAT考試中并非一無是處,其獨特的文化背景使得學生在SAT寫作考試中觀點更加鮮明,這也能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其次,中國的中學教育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這在SAT的詞匯積累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當然,中國學生扎實的數學功底使其在SAT數學考試中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取得高分,其數學平均分數比美國學生要高出200分以上,這是美國同齡人望塵莫及的。
綜上所述,中國學生SAT考試取得2000分以上的主要障礙正是文化上的差異。LHM的統計顯示,僅僅通過對不超過六類主題、38個事件、30個人物和66個策略的把握,學生就可以基本掌握美國文化的框架。這意味著,中國高中生只需要對自己備戰SAT考試有清醒的認識,并采取有效的時間分配策略,就可以輕松拿到2000—2400分的SAT成績。只要揚長避短,既充分發揮自身在數學方面的優勢,又學會用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去解題,就一定能在通往美國名校的道路上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