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譯文】
迪克•惠廷頓確有其人。他年輕時去倫敦,靠買賣布匹發(fā)了財。他后來當(dāng)上了倫敦市長,連國王缺錢花時都要向他借。他死于1423年,死時把所有的遺產(chǎn)都捐給了慈善機構(gòu)。
據(jù)傳說迪克•惠廷頓是個貧苦的孤兒,他去倫敦是為了發(fā)財,因為他聽說倫敦的馬路都是黃金鋪的。在倫敦,他找到一份工作,為一個富商的廚師做幫廚。商人有一艘貨船要發(fā)往北非的柏柏里,他通知仆人們每人可送一件東西與他的貨一并出售。迪克•惠廷頓除了一只貓外一無所有,就把貓送去了。
此時,迪克•惠廷頓難以忍受廚師的虐待,決定離開倫敦。在回家的路上,他聽到倫敦圣瑪利亞教堂的鐘聲敲響了,好像在對他說,
回來吧,惠廷頓
當(dāng)市長,管倫敦
迪克轉(zhuǎn)身回去了。不久,商人的貨船回來了,迪克得知他的貓賣了大價錢,因為柏柏里正鬧鼠災(zāi),急需大量的貓滅鼠。靠這筆錢迪克•惠廷頓走上了致富路。
題外話:這故事很有趣,說明大多數(shù)人還是想發(fā)意外之財。既然有時天上會掉餡餅,何必流血流汗。殊不知歷史上真實的迪克•惠廷頓是個騎士的兒子,家境殷實。他去倫敦跟一個有錢的親戚學(xué)習(xí)經(jīng)商,師傅賞識他的才能,把女兒嫁給了他。他靠雄厚的資本成為巨商。那么人們怎么編出了一個貓的故事?原來,惠廷頓時代還有英國人說法語,他們說惠廷頓發(fā)家靠的是“achat”,即“買賣”。但法語中的“貓”是“chat”,所以有人就誤以為他發(fā)家靠的是“a chat”,或者說“a cat”。以訛傳訛,后來人們就附會出這樣一段故事。
故事中提到的“Bow bells”指倫敦圣瑪利亞教堂(St.Mary-le-Bow)的鐘聲。圣瑪利亞教堂位于倫敦市中心附近,多年來以其鐘聲著名。英國有句俗話說,“地道的倫敦佬出生在能聽到圣瑪利亞教堂鐘聲的地方(A true cockney is one born within sound of Bow b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