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聽說課程中,同學們對聽力能力的提高有很多問題,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語速太快聽不清,看得懂的內容聽不懂,聽得懂的內容記不住,長對話或文章聽得一頭霧水。其實,同學在這里有一個期待值上的誤區,即對”聽”本身寄予太大的希望,指望每個詞都能聽清,認為唯有這樣才能聽懂句子和對話。
我們在講口語連讀技巧的時候, 大家就能發現這個現象:不是所有的單詞都能清晰地讀得出來。既然這樣,當然不是所有的單詞都清晰地聽得清楚。我們來看幾個TOUCHSTONE教材上Speaking Naturally部分的例句:
Where have you been hanging out? (Where’ve) (TOUCHSTONE 3, Unit 10)
Olivia should have been more polite. (should’ve) (TOUCHSTONE 4, Unit 8)
How long have you been learning English? (TOUCHSTONE 4, Unit 1)
這幾個例句牽涉到我們常講的縮讀和弱讀的技巧,所以在聽的時候都屬于“聽不清楚”的地方。那么怎么才能聽出來了?我們以第一句話舉例,在聲音上最讀不到的是”have”這個助動詞,但是我們可以很容易得聽出人稱代詞”you”,和后面的”been”。如果我們請大家做一道填空題,那問題就非常簡單了:
Where ____ you been hanging out?
這樣的語法填空題相信對大家來說一點也不困難,絕大部分同學都可以順利填出”have”這個助動詞。我們在聽力中做的也是同一個動作:靠大腦填補,而不單依靠耳朵去聽。耳朵可以得到一個聲音線索,但是不可能聽得清楚,因為在發音上這個詞本身已經被極大削弱了。事實上,我們在聽力的過程中,真正都夠挺清楚的詞只是部分,剩下聽不清,或者不需要聽的詞,是靠大腦使用我們掌握的語言知識,自行填補的。想想看我們在聽中文的時候,是不是字字句句都聽清楚了?是不是需要背景沒有雜音?是不是需要講話的人控制語速?大概都不需要,原因很簡單,大腦在其中承擔了很多的工作,而不是耳朵。
在做聽力時,預判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我們以課本上出現的一個知識點為例。在TOUCHSTONE 3的第4單元中,有這么一條語料庫信息:People often begin a story with used to and then continue withwould. 這條信息有什么用?注意閱讀其中的關鍵字:begin, continue。也就是說,當我們開頭聽到”used to”的時候,下文很有可能會出現”would”這個詞,而且可能出現的是”would”的縮寫形式:(I)’d. 我們來看下面兩個句子:
I used to go over to my sister’s house a lot. I’d play with my niece and nephew.
這兩句話中,講者以”used to”開始,這個詞組本身也不難聽到。第二句話出現了I’d,而這個”(woul)d”單靠耳朵就難聽到了,因為它基本發不出音,只是有一個空位。那如何才能聽到這樣的詞,當然要靠提前預判,以及大腦及時靠上下文去填補。
所以,大家在訓練聽力的時候,一定要多注重掌握連讀知識,同時打好語法基礎和詞匯搭配基礎,多管齊下,才能在聽力水平上有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