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熱”“奧數熱”“素質教育無抓手”等問題,使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都備受困擾。在基礎教育優質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西安,通過實施“大學區管理制改革”“民辦初中招生改革”“創新教育評價體系”和“創新中小學素質教育”四項改革,把關注焦點作為改革重點,使基礎教育難點變為亮點。
已推行3年的西安民辦學校小升初“陽光招生”辦法,使孩子們可以憑借自己能力爭取優質中學入學機會,不再需要“拼爹”。辦法規定:全市統一測評時間、每個學生只能報一所學校、按“小學六年過程評價和統一測評相結合”的結果招生、測評禁止奧數內容。3年來,全市12.2萬名小學畢業生參加測評,錄取學生4.3萬名。
西安市教育局局長李穎科說:“民辦初中陽光招生,實現了招生機會均等、測評內容公正、招生結果公開,切實尊重和保障了群眾對民辦義務教育的選擇權,也使多年來社會詬病的‘奧數班小升初’亂象徹底根除。”
開啟優質教育資源公正分配大門的同時,西安市著眼做大優質資源“蛋糕”,全面實施了大學區管理制改革:由教育部門指定一所優質學校為學區長學校,吸納3-5所薄弱學校組成一個大學區,實施教學管理、設施、教師、課程資源、教學活動、備課、教師培訓、質量監測、評價激勵“九統一”。目前全市3083所中學、小學、幼兒園共組建成719個大學區,實現全覆蓋。為完善這項制度,西安今年開始組建跨行政區域的大學區,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城鄉統籌”。
碑林區教育局局長趙六杰說:“碑林區祭臺村小學,因師資力量不強,原先只有100多學生。祭臺村小學與鄰近的優質小學鐵五小組成緊湊型大學區,合作辦學以后,學生數量上升到1000多名。優質教育資源無形中得到了擴大。”優質學校西安鐵一中校長慶群介紹,依靠大學區平臺,原先薄弱的西安二中老師可以與鐵一中老師親密接觸、學習經驗,二中學生可以分享鐵一中的教學設施、學習材料,鐵一中還派出老師到二中長期“支教”。如今,二中辦學有了起色,每年中考上線學生超過100名,初一招生也不再愁生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