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小升初成為熱點話題,讓我們看看國外的小升初是怎么樣的。各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多遵循就近原則。政府極力促進公立學校教育的發展和穩定,以保障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公平。
英國:向家長和學校賦權
英國的義務教育經歷了“11歲考試”、三軌制、就近入學等不同政策后,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擴大家長的擇校權,最終發展成當下家長擇校的模式。
英國的家長擇校政策在打破教育壟斷、提升競爭的同時,也因其給學校過多權力而導致了不公平的存在。家長的擇校權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學校手中,而事實上,申請者是否居住在學校所在地或附近的標準也始終為各學校所重視,這也導致了“學區房”的火熱甚至弄虛作假的產生。
為此,英國政府在1980年教育改革開始的同時亦進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以保證在自由擇校前提下的教育公平。
美國:當局鼓勵擇校
在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美國近年來在基礎教育改革方面有了較大舉動。盡管各地的方法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大體上的共同特點是:將標準化考試引入中小學,并對各校在英語、數學等基本科目的成績進行考核排序,然后根據考核結果采取必要改進措施。而允許學生擇校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過去的幾年中,紐約市每年都有10%到20%的公立學校未能達到聯邦政府“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規定的標準,經排名后被定為“需要改進的學校”。某一學校一旦被列入這樣的名單,校方就必須允許家長將自己的子女轉到該校附近屬于本學區的其他公立學校就讀,或者提供免費的課后輔導。采取這一措施的初衷是要給那些在教學質量太差的學校就讀的學生再一次選擇的機會,促進學校競爭,從而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過去的一二十年中,美國許多大城市的中心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導致大批中產階級家庭遷移到郊區居住。由于學區經費來源于區內居民財產稅,這一人口構成上的變化也導致了教育資源分布上的改變,進一步拉大了不同學區之間在教育質量上的差距。這便成了美國當局鼓勵擇校的又一重要原因,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改變當前這一狀況,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
印度:供求矛盾難以解決
印度很多條件好、教育質量高的學校,提供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高考前的所有教育,能否進入一所好學校的幼兒園,就關系到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學。因此,每年11月到12月,大城市的父母和他們三四歲的孩子就開始了一場“幼兒園入學戰”。 據報道,一些比較好的公立學校,每個入學名額大約有20個小孩競爭。
雖然不少幼兒園參考印度教委建議的百分制,但每個條件打多少分完全由自己決定。有學校規定家庭中有校友或有親屬在讀的加30分,家離學校近給40分。由于錄取必須得55分,意味著入學的至少需具備上述兩個條件之一。有家長抱怨說:“這就像維持一個王朝,將我們這些準備第一次入學的擋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