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每一個事物的產生必定有其產生的根源,并非憑空而降。
Chlorine 氯
早在13 世紀,人們就可能注意到氯和它的常見酸衍生物——鹽酸,中世紀時已有王水。1658 年,德國化學家格勞拜爾(J.R.Glauber)用硫酸處理普通的鹽,得到一種溶液,該溶液能發出一種窒息性的蒸氣,即氯化氫,他把該物質稱為“鹽精”(spirit of salt)。
由于“鹽精”是由鹽制得的,且其溶液呈酸性,而鹽又最容易從海水中制取,所以這種新物質又被命名為Marineacid 或 Muriatic acid,在拉丁語中, maie 意為“?!?,而 muria 意為“海水”,所以將muriatie acid 直譯為“海酸”,即鹽酸?,F代化學中,muriatic 一詞的含義是“氯化物”。
所謂“海酸”正好是一種無氧酸,但在18 世紀后期關于酸的理論認為所有的酸一定都含有氧,所以認為“海酸”分子一定是由氧原子和一些被稱為murium(意為“海水物質”)的未知元素組成的。這種錯誤理論導致了一些化學家誤入歧途。1774 年,瑞典化學家舍勒(C.W.Scheele)在用二氧化錳處理“海酸”時,獲得一種令人窒息氣味難聞的黃綠色氣體,同加熱后的王水相仿,化學性質活潑,但舍勒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發現了一種新元素,而只是把它看作一種從二氧化錳獲得了附加的氧的“海酸”。認為氯是“脫燃素的酸”。1785 年法國化學家貝托雷(C.L.Berthollet)提議把這種黃綠色氣體叫做 Oxymuriatic acid 意為“過氧海酸”。而另一些人則提議將它命名為 murium oxide,意為“海水物質的氧化物”。
以后的許多化學家們想盡各種辦法,諸如利用金屬、紅熱木炭、磷,或任何一種著名的吸氧劑,都沒有能從“過氧海酸”中分解出氧來,在這一系列失敗之后,直至1810 年英國的年輕化學家戴維(H.Davy)曾企圖分解氯氣制取氧的實驗也告失敗,這時他認識到只有認為“過氧海酸”是一種元素,那么所有有關的試驗才能得到合理解釋。因此他大膽得出結論:“海酸”中不含氧,且斷定那種黃綠色的令人窒息的氣體是一種新元素,推翻了所有以前采用過的容易使人誤入岐途的名稱,開始稱它為 Chlorine 即“氯”。以后的化學發展新實驗也證實了這一結論的正確性,那種關于“一切酸中皆含有氧”的見解也得到了糾正。而“海酸”現在通常稱為“鹽酸”或“氫氯酸”。
Chlorine 一詞源自希臘語Chloros,原意為“綠色”。我國清末翻譯家徐壽,最初把它譯為“綠氣”。
Chlorine is a greenish-yellow gas, and was named for its colour. The term was coined by the British chemist Sir Humphry Davy in 1810, from the Greek khlōrós ‘greenish-yellow’. Of other words containing this element, chlorophyll too was based on the notion of colour (in reference to the green colouring matter of leaves: the Greek elements literally mean ‘green leaf’), but chloroform, originally French, is a secondary formation based ultimately on chlorine (since it was originally regarded as a trichloride of formyl).
Chloro- 表示“綠,氯”之義
chlorodyne 利眠寧
chloromelanite 暗綠玉
chlorophyll 葉綠素
chloroplast 葉綠體
chlorosis 萎黃病,變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