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每一個事物的產生必定有其產生的根源,并非憑空而降。
Bikini 比基尼泳裝
Bikini原為西太平洋馬紹爾群島最北端的比基尼島,1946年起美國曾在此多次進行核武器試驗。1947年,在法國的里維拉海灘推出一種空前暴露的兩片、三點式女泳裝,其轟動效應不亞于年前比基尼島上撼天動地的一通爆響,于是好事者便以bikini作為這種服裝名。不過,此詞單純解作三點式泳裝并不全面,因為它也是西方太太小姐們進行日光浴的時髦著裝,并作為新潮健美女裝馳名于世;同時bikini也可指“男式超短泳褲”或“超短內褲”。
約在10世紀時的英國,人們把任何遮體這物都叫作clath,包嬰兒的布叫cild-clathe,即“child-cloth(襁褓)”。隨著語言的發展,后來clath可以指船帆,繼而指制作船帆的帆布、國王寶座上的覆蓋物等等。到了12世紀,英語成了重要的布匹中心,clath的含義也更加廣泛,泛指一切布匹材料。另外,在此基礎上產生的clothe(衣服)從語音、拼法、含義上都有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