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任期
羅斯福政府的“睦鄰政策”還有利美國對拉美政治的控制。拉美各國,尤其是一些南美國家,對與自己同處美洲大陸,并與自己一樣通過獨立戰爭獲得獨立的美國原本抱有一種親近感,門羅宣言也曾在拉美國家中引起積極的反響。但美國的形象逐漸被自己在拉丁美洲的侵略擴張行為破壞了。
1880~1914 年,美國鼓吹整個西半球具有共同的感情和共同的利益,試圖在整個西半球范圍內組建一個國家聯盟。在美國國務卿詹姆斯·布萊恩的倡議下,第一屆泛美會議于1889 年在華盛頓舉行,1901 年在墨西哥召開第二次泛美會議,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第四屆美洲國家國際會議上,建立了泛美聯盟,成為一個常設機構,并由美國國務卿擔任常任主席。但由于美國在這一時期在拉美采取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徑,拉丁美洲各國對美國的動機抱有懷疑與擔心,所以在20 世紀的前30 年對美國的建立國家聯盟的想法不太熱心。又由于歷史文化上拉丁美洲與歐洲的千絲萬縷的聯系,拉美國家甚至出現了想通過國聯實行聯歐抗美的趨勢。自1933 年羅斯福在蒙得維的亞舉行的第七次泛美會議上宣布其“睦鄰政策”后,泛美主義在美洲大陸重新抬頭。美國在二戰前夕和二戰時期多次召集泛美會議,按美國的旨意統一美洲各國對二戰的態度。大戰結束以后,美國為了鎮壓拉丁美洲日益增長的人民民主革命運動,以反對來自西半球以外的“共產主義威脅”為借口,于1948 年3 月至5 月在波哥達召開了第九次泛美會議。這次會議把組織較為散漫的“泛美體系”,改組為“美洲國家組織”,把原有的“泛美聯盟”改為這一新組織的秘書處。泛美會議和美洲國家組織成了美國利用來控制拉美各國的政治工具。
30年代中期,德、意、日法西斯在歐洲和亞洲成兩個戰爭策源地。然而,此時的美國盛行孤立主義。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旨在使美國保持中立的皮特曼決議案。該決議案規定:戰爭時期禁止美國輸出武器裝備和信貸,而有效期為兩年的"現購自運"條款則授權總統要求在美國購買非軍事物資的交戰國付現金并用本國船只裝運。面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孤立主義和中立法無異于對侵略擴張的默許和縱容。為了引導美國及其公眾作好反法西斯戰爭的準備,加強美國防務力量,羅斯福與孤立主義展開了堅決而富有藝術性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