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1934年的新政著重"復興",主要措施有:維持銀行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對外貿易,限制農業生產以維持農產品價格,避免農場主破產;規定協定價格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競爭,制止企業倒閉1935-1939年的新政則著重"救濟"和"改革",主要措施有:更為有力地運用行政干預,實行緩慢的通貨膨脹,廣泛開展公共工程建設和緊急救濟,實施社會保險,以擴大就業機會和提高社會購買力;進行稅制改革,根據納稅能力納稅,分級征收公司所得稅和過分利得稅等。羅斯福新政恢復了公眾對美國政治制度的信心,強化了聯邦政府機構。并由此使美國的工業、農業逐漸全面恢復。第一個任期終了的1936年,面對國民收入50%的增幅,羅斯福娓娓動聽地描述道:“此時此刻,工廠機器齊奏樂曲,市場一片繁榮,銀行信用堅挺,車船滿載客貨往來奔馳。”因此,羅斯福在1936年再次當選總統,也就不足為怪了。
1933年,羅斯福政府承認蘇聯并與之建立外交關系,同時為了搞好與拉丁美洲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睦鄰政策”。早在羅斯福上臺之初,在其就職演說中聲稱:“在世界政治領域里,我將使本國遵循睦鄰政策。”隨后,美國對拉美政策作了某些調整。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在政治上,主張任何美洲國家不應干涉另一個美洲國家的內政;在經濟上,則要奉行美洲國家之間互惠貿易協定。1933 年12月,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舉行的第七次泛美會議上,美國國務卿赫爾代表羅斯福政府首次簽字同意美洲各國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表示要放棄對美洲各國的“干涉權”。為此,美國于1934 年廢除了“普拉特修正案”,也就是放棄干涉古巴內政的特權。在墨西哥放棄駐軍的權利。在海地和尼加拉瓜撤出了美國占領軍。在巴拿馬放棄其干涉內政的權利。在經濟上,美國與拉美國家簽訂“互惠貿易協定”,增加對拉美各國的“經濟援助”。1934 年8月美國同古巴簽定美國同拉美國家間的第一個貿易互惠協定。到1939 年底,美國已同11 個拉美國家簽訂了貿易互惠協定。
值得指出的是,羅斯福政府的“睦鄰政策”并沒有真正停止對拉美國家內政的干涉。實際上,在兩次大戰之間,美國政府也還時常采用包括武裝干涉在內的各種手段干預拉美國家事務。著名的例子有:1933 年古巴獨裁者馬查多被推翻與圣馬丁政府上臺以后,羅斯福就曾派遣30 艘兵艦,進行干涉;1934 年美國訓練的尼加拉瓜國防軍,謀殺了尼加拉瓜的民族英雄桑地諾將軍;以及支持與扶植拉美地區反動獨裁政府。
羅斯福政府的“睦鄰政策”為美國資本進入拉丁美洲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美國壟斷財團在拉美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據有關數字,1930~1938 年九年中,美國壟斷組織在拉美以利潤、利息和其他方式獲得的收入達到13.1 億美元。到二戰前夕,美國在拉美進出口份額上已大大超過英國;美國在拉美的投資額已接近英國;美國壟斷組織控制了拉丁美洲很大份額的鐵礦、銅礦、白銀、鋅及石油的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