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各學段畢業班的學生來說,寒假過后的新學期開學就意味著“升學”進入了最后的攻堅階段。究竟是讓孩子就近選擇公辦學校就讀,還是拼一拼往熱門的民辦初中擠,成了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艱難選擇。家長們疑惑,怎樣的學校才是真正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是不是只有早早未雨綢繆,才能讓孩子有底氣應對將來愈加激烈的競爭。
家長觀點
“加壓”或“減壓” 不再盲目跟風
期待“鯰魚效應”
雖然兒子今年只有四年級,但家住黃浦區的姜女士已經開始為明年的升學問題傷腦筋。她的目標是區內一所知名民辦初中,覺得“男孩子,壓力大點有好處”。
姜女士回憶,兒子讀小學以前,自己堅定地奉行“快樂學習”準則。因此,她讓兒子在日常生活中隨意地認字之外,幾乎沒有額外的課外輔導班經歷。幸運的是,姜女士戶籍對口的小學也算是區內名校,兒子順利地進了該校。進去以后才發現,班上“牛人”無數。有女孩一進校就能寫一手工整的鉛筆字,有男孩在幾年中奧數競賽屢屢摘金奪銀。雖然姜女士對這些家長的高壓政策不以為然,也感受到不小壓力,但她也感到“鯰魚效應”帶來的好處。在這樣一個高手如林的環境,促使自己始終盯緊孩子不能掉隊。她覺得,兒子天資不錯,性格大大咧咧,如果能通過未來一年的努力拼進名校,新環境里,又會有新的“鯰魚”讓兒子更加努力。
老師建議
沒有十全十美學校 只挑最適合的
“家長不要一窩蜂沖著名校,沒有十全十美的學校,為孩子找到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才是最重要的。”某知名民辦小學校長告誡家長,對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來說,讓他做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雞頭”機會未必少
很多家長糾結,孩子拼盡全力進入名校,或許只能當“鳳尾”,但是,在普通中學可能可以輕松當“雞頭”。“雞頭”“鳳尾”究竟該如何選擇?
中國中學黨總支書記王亦群給出客觀建議——基礎一般的孩子可能更適合去普通公辦學校就讀,壓力相對較小;學習習慣好、讀書不吃力的可以挑戰一些辦學質量較好的民辦學校,不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孩子在五年級要在數學、英語兩門學科上學得超前一些。
民辦學校的優勢在于生源經過一定篩選,水平比較齊整,無論是師生之間還是同學之間,都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但是,選擇公辦學校同樣也有優勢。王亦群幫家長算了筆賬——現在本市中考,各實驗性示范性高中都有自主招生名額,通過學校推薦和個人自薦錄取。另外還有名額分配制度,由區縣教育行政部門按照本區縣各初中學校應屆畢業生在籍且在讀報考人數比例,將招生名額平均分配到本區縣內有關初中學校。在高手如林的名校里,要想獲得推薦或者名額分配,勢必競爭非常激烈;同樣這名學生,如果他就讀的是普通初中,“跳”出來的機會就要多很多。
學會發掘孩子潛力
南模初級中學是徐匯區一所公辦初中,大部分孩子都是就近入學,校長鄭芝英坦言,其中不乏有孩子是因為沒有被其他名校錄取而回歸公辦學校。但是,落選名校,并不意味著孩子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男生小林就是去年畢業生中的佼佼者。班主任劉金介紹,入校之初,小林一點不出挑,但是,老師很快發現,他喜愛運動,在學生中挺有號召力,就讓他試著做了班級體育委員。從來沒有當過班干部的小林,一開始連整隊喊口令都不會。但是,經過老師的指導和一次次的鍛煉,他的能力得到了飛快提升。從每天廣播操出操到外出活動整隊,小林的工作主動又負責。工作中培養出的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也對他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他的成績逐年上升,到初三時基本保持在年級前十名。最終,他經學校推薦,被南模高中自主招生錄取。
“公辦初中相對而言可能競爭壓力小一些,這為孩子身心多方面發展提供了空間。”鄭芝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