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2001年12月20日推出這個頗具有想像力的詞匯之后,很快便風行全球,成為對本世紀全球經濟走向的最大預言。奧尼爾在那份至今為全球經濟界引為經典的報告中預測,2050年以前,金磚四國的GDP將超過目前掌握全球經濟話語權的G7(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中國則將在2039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強國。
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的經濟發展前景極好,四國將在2050年位列世界最強經濟體。據預測,這四個國家將擁有超過全球40%的人口和14.051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無論從任何方面講,它們都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四個國家,既不是像歐盟一樣的政治聯盟,又不是像東盟一樣的貿易聯盟。但是,這四個國家已經逐步開始開展政治合作,來加強其政治地位,比如影響聯合國的決定;或者通過不成文的政治合作協議,來迫使美國讓步。
隨著這一全新概念的誕生,韓國總統盧武鉉率領上百名重量級政商人士展開“金磚四國外交”;G7財長會議2005年首度邀請金磚四國代表列席;日本豐田汽車等跨國企業的全球棋盤因此重新部署。從目前的情況看,金磚四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恰恰與“BRICs”一詞的字母排序相反,中國遙遙領先,印度和俄羅斯次之,巴西則相對不溫不火。從更寬廣的視角看,至少前3國的經濟表現足以傲視G7所有國家,俄羅斯和印度每年的經濟“凈增長部分”便可超越當今的荷蘭。據統計,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已經高達2800億美元,這個數據已經超越了歐盟成員國的總和。
2008年5月14日至16日,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了首次“金磚四國”外長會議。會議期間四國外長就國際經濟和金融狀況、能源安全和環境問題、裁軍和不擴散核武器問題、國際貿易以及國際組織改革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金磚四國”外長會晤結束后將簽署聯合聲明,表明四國在世界發展和國際安全迫切問題上的統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