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場上形形色色的口譯教輔書讓人眼花繚亂,什么“口譯天機”、“口譯寶典”、“口譯紅寶書”、“口譯捷徑”、“口譯進階”等層出不窮,初學者稍不留神就會上當受騙,花大價錢買到充斥著抄襲和剽竊的山寨書。我希望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大家盡可能選到性價比高的書籍,少花冤枉錢。其中的觀點僅代表個人,歡迎大家討論。
買書三看:
首先看作者和出版社。如果作者不是一線知名譯員或教師,所在機構聞所未聞,大家恐怕都不會購買。因此有些山寨書的作者也學聰明了,給自己包裝了一大堆炫目的頭銜,如“譯協成員”、“一線譯員”、“XX證書持有者”、“XX大學著名教師”。對于這樣的人,我寧愿大家不要著急掏錢買書,先上網搜索一下他/她所羅列的機構是否有這么一個人,他/她所羅列的會議經歷是否屬實。出版社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一般而言,大型出版社和專門的外語類教材出版社的權威性更高些。比如想考CATTI的同學最好買外文局出的書,想考NAETI的同學最好買北外外研社的教輔書,想考上海高口的同學最好買上外所屬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教社)的書。如果某偏遠地區的機械工業出版社突然出了一本解密CATTI真題的書,估計是真是假大家心里都清楚吧。
其次看模塊設置。一般的口譯書有兩種模塊設置方法:按專題分(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或按技巧分(如順句驅動、斷句、增補、預測等)。而具體到每一個板塊或單元一般都離不開熱身練習、單詞表、正文、分析講解、參考譯文或知識擴展等部分。翻開目錄和正文對應頁,如果你發現該書模塊設置混亂,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每個單元或專題的安排“缺斤短兩”,最好還是三思而后行。
最后看內容。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本好書應該做到內容新舊適宜(既不太新,如上個月剛開過的會議就把材料編進書籍,材料太新要么真實性無處可查,要么說明作者編書神速、過于草率;也不太舊,如十年、二十年前的材料還在用,這樣沒有時效性),材料難度適中,分析詳盡具體,參考譯文權威、實際。如果你在瀏覽的過程中發現書中的內容和選段過于“經典”,在很多網絡上都能找到,那么這本書八成是臨時湊出來的,沒有可買性。材料最好既有譯員真實做會所得的第一手素材,又不能太偏太專。試想如果一本口譯書所選的材料全是中國南方某城市在幾個特定領域召開的會議,一般的初學者會感興趣嗎?如果一本口譯書除了領導開閉幕式空洞的“獻花詞”和政治性套話外沒有別的內容,同學們會欣賞掏錢購買嗎?
除了上述三看,大家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再版書。一般而言,再版次數和印數越多,說明此書越暢銷。但是如果同學們已經有了老版圖書,則要仔細對比后再決定是否需要買最新版本。因為一般的書再版后80%以上的內容保持不變,頂多再加些新材料和新詞匯。如果經濟條件不甚寬裕的同學為了那不到20%的內容去重新購買,一定要三思。
2. 同一作者編著不同名稱的書籍。一般情況下,同一作者編著的不同名稱的書,由于個人精力或時間有限,某些材料很有可能重復出現。如果重復出現的內容僅占10%以下,恐怕還算幸運,就怕兩本書雷同內容高達30%-50%。而且現在一些不法書商和出版社也會借助“名人效應”大肆盜版,比如打著某名師的旗號將他/她早年已經出版的書籍換個名稱和書皮再次賣出來。一旦同學們信以為真,倒霉的只有自己了。
3. 編者與作者的人數。有的譯員或口譯教師精力有限,接下出版社約稿后懶得自己寫,雇幾個學生東拼西湊交差完事。如果出版社審稿不仔細,很容易讓這樣的書流入市面。這就需要同學們在購買前仔細挑選。一般而言,如果編者或作者數量超過3個,購買時就要謹慎了。如果序言中又沒有細說哪一章節由誰負責,就更要警惕了。
說了這么多,一本書是否值得購買,是否適合自己,歸根結底要看內容。內容不是一味求深求難,而要精且全。精,意味著材料短小精悍、專業性強;全,意味著模塊設置齊全,不缺斤短兩。